历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时空素养
作者:王星梅
历史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质之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主要途径有: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弄清楚关于历史时间的名词;利用时间轴和空间轴构建知识体系;使用地图、视频等。再现历史时空;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时空
关键词:培养时空观念,知识体系和大历史观的途径
历史研究人类过去的经验,历史连续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历史中的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质之一。掌握时空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必须建立明确的时间概念,在考虑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能够联系到宏观时间。只有对时间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联系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同时,历史也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发生的,要培养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整合历史信息,把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水平。下面提出在大一教学和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培养学生时空观的一些主要途径。
一,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挥棒和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深入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潜心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要求,并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把握历史时空概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实施。衡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落实到位等等。比如,对于“时空观”这一核心素养,在设计“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对于长征和遵义会议,不能简单地设计为“了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形成时空观”,而应设计为“能够运用红军长征路线图,明确胜利会师的出发时间、路线和时间地点”。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不仅在时空概念的指向上是明确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达到这一目标。
第二,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基本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建构时空概念的基础。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是历史教科书。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历史教材的使用,在历史教学中坚持课本知识,巩固学生的历史基础,为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教历史。历史知识长河的标志是时间。只有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教授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具有时间序列的历史知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具体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消除和纠正学生对时间的错觉。因为现在的教材都是以模块的形式编写的,时间的连续性不是特别强。比如在讲授三门必修课题——儒学的演变的过程中,我们讲的是春秋、两汉、宋明、明末清初儒学的演变。为了保证时间顺序的严谨性,老师给学生补充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第三,弄清楚关于历史时间的术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时间概念的名词。比如世纪、十年、前期、中期、后期、某个时期等关于时间的表述。详情如下:
(1)时间表达式:时间、时刻、日、月、历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份、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
(2)分期方式:史前、古代、现代、现代;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期,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一战,二战,战后,冷战。
(3)用两个以上的时间术语来描述一个特定的时间(如1905这两个术语与20世纪初和一战前的术语互换使用;再比如国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年,一战期间)。[1]
以历年为例。所谓“年表”,是指历史上计算年龄的时间标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编年标准。古希腊人以公元前776年为标准;在古罗马,以公元前753年为标准。这些年代标准也被称为“纪元”。历史教科书和史料中有不同的年表。包括公元年、干支年、年号、民国年等。比如民国历年,讲到辛亥革命的教训,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把中华民国时代缩短为民国历年。教学生把民国一年换算成公元一年,需要把民国年数加上11,再把民国年数减去11。
第四,利用时间轴和空间轴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的发展变化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体现出来,对历史的认识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要帮助学生根据相应的时间轴和空间轴建立“时空结构”,从而解释一个或几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或历史现象。此外,要培养学生联系时空进行思维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具体事物与具体时空相关;可以用历史时空的划分来描述过去;能够运用“时空框架”合理解释事实;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考察和解释现实中的社会现象。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版的必修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时间轴记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事记,构建历史事件的时间序列。
五、地图、视频等的使用。重现历史时空。
通过历史地图构建历史时空。比如用历史地图展示秦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疆域。用历史地图和动态箭头展示柏拉图的旅行路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了解具体的空间位置。如果只用语言来描述柏拉图到达的地方,学生很难形成空间的概念。
合理使用教材中的插图。教材中的插图主要有历史人物肖像、历史人物活动图片、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忽视插图的作用。借助历史插图,不仅可以再现历史时空,还可以体现历史价值。
用影视直观再现历史时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一些教学活动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视频来进行的。比如《大国崛起》、《世纪之旅》、《世界历史》等纪录片,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可以通过声音、画面、色彩等,再现跨越时空的历史影像。,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有直观的作用。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如参观博物馆、实地参观文物考古遗址、考察革命遗址等。
第六,以“大历史观”看待历史时空
“‘大历史观’就是把历史演变放在一个总的坐标上,观察其流向,而偶然事件相对被忽略。”“换句话说,大历史观就是把历史问题放在长时期、大范围、多角度去思考,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2]
运用大历史观建立历史时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重组知识结构,传递历史知识,避免学业水平复习中的简单机械记忆和重复。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改动,转换视角,重新组合,紧扣内在的内在联系,通过主题、线索和历史时空,设置全方位的知识情境,使师生从繁琐重复的复习中解脱出来。比如,历史知识的连接是围绕中国古代史建立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儒家思想是一体的,相互联系的。比如人版必修课《蒸汽的力量》,首先可以看懂历史地图,搞清楚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并能说明每个阶段的特点;在篇幅的基础上,思考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再次,结合时空,构建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大框架,梳理共时性的中外事件,从“大历史”的角度探讨工业革命对中国及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另外,教学生用不同历史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可以用文明史、全球史、现代化史、社会史的观点来看待,可以得到不同的理解。从宏观的角度,站在高处,看历史时空的变迁。
历史中的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从时间段、地图、历史文献、视频等资源载体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细致入微地进行。历史时空观念是一种素养,也是能力和思维的体现。它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
参考资料:
[1]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历史教学(前半月)第9期,2015。
[2]施志宏:《大历史观的教学就是大历史——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教学为例》,《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4第3期..
[3]李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福建教育学报》,2016第1期。
[4]陈清:《历史阅读与历史时空观的培养》,《新课程(综合版)》,2015第12期。
[1]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前半月)第9期2015。
[2]施志宏:《大历史观的教学就是大历史——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教学为例》,《云南教育》,2014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