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电影评论300
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大国,但近代以来,由于政治腐朽,经济衰退,无力遏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国列强的一次次进攻,屡战屡败。1894-1895年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发列强瓜分狂潮。直到八国联军进入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才被迫“铲平大沽炮台及一切妨碍首都出海通道的炮台”,即解除防御,而外国军队则进驻中国京畿周边重点地区,进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制度的束缚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然,中国人民不愿意承认被外国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外国列强侵略的加深,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追求民族复兴是几代人的目标和理想。然而,实现现代中国的复兴是非常困难的: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和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富强成为一个大国则是更加艰巨的一步。在历史上,很多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做了很多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人们带着这样的精神从跌宕起伏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虽然1911的革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辛亥革命一扫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天皇制,打破了历代君主的制度。此后又有两次复辟帝制的活动,但均以失败告终,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的统治秩序不再稳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
列宁曾对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正的民主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奴隶地位,寻求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鼓舞劳动人民,使他们创造奇迹。这种高潮在孙中山的纲领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看到。”
辛亥革命吸收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先进成分。他们投身革命,同时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和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思想。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人物,孙中山和当时的仁人志士,开启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依然曲折: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阀攫取革命果实,导致封建主义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的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的丧失。然而,在革命处于低潮,革命者情绪低落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先进分子一个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是在辛亥革命后10年诞生的。中国人民重新思考了中国问题,科学界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证、历史的主人。只有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把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使人民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最终实现复兴的理想。
一百年后,人们很难亲身体会到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很难理解当时革命志愿军的历史性选择。所以在辛亥革命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认为“辛亥革命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不如建立君主立宪制,政局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思想的产物”,所以还是避而不谈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怎么会不欢迎以一种不牺牲的温和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纵观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执着于用激进的手段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但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后,他们意识到清朝永远不可能退出权力中心,真心诚意地推行“宪政”,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又不够开放,无法以和平请愿的方式推行宪政,所以他们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在当时其实是正确之举。看完纪录片,你会对革命者的选择有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