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什么时候成了文化遗产?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因此被认为是“殷商时代”的文化遗产。又称“殷墟文字”、“殷琦”,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年底,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晚期(14 ~ 11世纪)皇室雕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的文字。商朝灭亡、周朝兴起后,甲骨文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是研究汉字起源最早、最系统的资料。
扩展数据:
甲骨文出现的原因:
从国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气候、收获、征服、狩猎、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贵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凶决定停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员。
有铭文的甲骨文被保存为国家档案,堆在山洞里。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记》载:“殷人敬神,领民事神,先鬼后礼。”据知,在殷商时期,君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是用甲骨占卜,祈求鬼神,事后再把问题刻在甲骨上。商朝灭亡后,卜筮在周朝逐渐消失,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
商统治者迷信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会不会下雨,庄稼会不会有好收成,战争会不会有胜利,要给鬼神祭祀什么,以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来占卜,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好坏。
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背面挖或钻一些小坑,用来占卜。这种小坑被甲骨文专家称为“钻”。在占卜过程中,热量被施加到这些凹坑上,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纹。这种裂缝被称为“预兆”。
甲骨文中的“卜”字就像一个符号。从事占卜的人根据占卜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甲骨文(中国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