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文化

这两天在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后,突然注意到了“洞庭湖”及其与岳阳楼相伴的意象。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洞庭文化的信息。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崇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横跨岳阳、古罗沅江等县市。

洞庭湖很大,与曹青湖相连。湖中有君山、鹿角山,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就坐落在洞庭湖旁。依山傍水的名楼,占据了山水的好处。

洞庭湖的名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的传说由来已久。据传说,在古代,舜帝南巡,顺的第二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紧随其后。到了洞庭湖,听说舜帝死在九嶷山。二公主伤心欲绝,投湖自尽。人们在湖中的一个岛上为菲儿建了一座坟墓,并将这个岛命名为洞庭山,意思是“神仙的法庭”。竹子生长在岛上。相传是二公主哭泣,泪水沾在竹子上时形成的。在当地神话中,舜帝也被称为“向君”,洞庭山也被称为君山(岛)。舜的二妃又叫“湘娥”、“费翔”、“湘夫人”。屈原的《九歌·香夫人》曾写道:“秋风袅袅,洞庭波在树叶下。”可见“洞庭”这个名字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湘夫人在洞庭湖的传奇性唱法,最早见于《湘夫人九首》,“帝子落于朱之北,两眼可怜。”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唐宋时期,洞庭地区也成为朝廷流放朝臣的地方。洞庭,以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原因,在中国文人笔下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意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传唱屈原、杜甫、范仲淹的名句,涉足洞庭,扬子江而下,入海而下,四面八方传播洞庭文化。

由于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大多数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到过湖区,尤其是被贬谪的失意政治家和被流放的士大夫,形成了洞庭湖流域独特的文化漂流现象,从屈原开始,到达贾谊、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寇准。从屈原开始,刘玉文化逐渐形成了忠君、爱国、亲民的思想主题。时至今日,范仲淹受滕之邀,在河南邓州化州书院撰写《岳阳楼记》,对主流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文化主题做了概括性的概括:“居庙堂则忧民,远则江湖则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