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李村大集合是什么时候?
李村大集,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明万历即墨县志,其建篇载:“市集在十二乡。县城南六十里李村。”据此,明代李村集是农村12集之一。?
清代即墨同治县志也记载了李村大集。同治十一年(1872),即墨县设4个城集,39个乡集,李村大集是其中之一。至清末,李村大集已形成繁荣、辐射的规模。
清末到民国时期,大规模的收藏以自由贸易为主。交易的商品有谷物、海鲜、手工艺品、木材、鸡蛋、蔬菜和水果。交易产品有本地生产的,也有外地的,还有煤油、火柴等洋货。
民国十七年(1928)《交敖志》记载了李村大集的交易。
据记载,当时李村区有名的市场有李村、枣园、沧口、浮山。流亭和华阴在即墨县,毗邻李村区,附近的胶州人也在这里购买所需。
李村大集市以每周二、七为集会日,以李村河滩为临时市场。其生意之兴隆,可谓“首屈一指”。每年72个聚会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这里。
扩展数据:
李村大集的小吃很多,最让市场参与者不舍的是脂肪残渣的燃烧。大铁锅里的油渣冒着热气。2元舀了1碗钱,加了1片葱和香菜,很好吃,再来两把火和1瓶啤酒,围着小桌子吃喝,赶集的疲劳感立马消除。虽然这种小吃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很多人都是为了这种“味道”而来。
在西樵下,一个李姓女子做这一行已经很多年了。她说每集要煮40公斤的脂渣,能做300 ~ 400碗,相当可观。来这里消费的主要是卖水果蔬菜的小贩,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村。
许多外国人把他们当地的小吃搬到了李村大集。西北的清真羊肉泡馍,朝鲜的狗肉冷面,陕西的大刀冷面,朝鲜的糕点,东北的大麻花。这里有商有商,很热闹。
莒县一薛姓男子常年卖大锅盔(饼),是沂蒙山区有名的主食,每斤1.5元。厚大锅头盔每集能卖200公斤。他在李村、西刘庄、福山所、夏庄、流亭五集之间轮流开车,年收入一万多元。像这样在几个集之间轮流奔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代表性的,李村集的很多流动摊贩都属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