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的传承意义
服装的民俗:
白布衬衫是白色的,高粱红裤子和绿色西瓜鞋。
白布衫袖长,羊肚巾凉。
小羊肚子上的毛巾扭来扭去,又凉又好看。
食物的民俗:
半斤燕麦粉推窝,被打受气当兄弟。
糖裹软猪油糕,不如家里的糠窝香。
沙梁沙瓦是很好的土特产,海是红色的。
姐姐不想吃干粥,我给她煮。它既不太厚也不太薄。让我们亲吻它。
在河曲的历史上,从清末民初一直到解放初期,人们多以燕麦粉、豆粉、山药鸡蛋为主食,海红果是当地著名的特产。裸麦面有很多方法,如推窝、绞鱼、猫耳朵、砸籽等。吃的时候,常拌酸菜汤、羊肉汤、盐水汤等。这是河曲城乡人常吃的家常菜。酸粥是河曲县人普遍喜欢吃的一种米糊。
生活民俗:
十八根白椽子盖了一间平房,他们不希望我这样生活。
你往西走,我去房间,我用手撑着烟囱泪流满面。
青石板顺着砖块溢出庭院,灰衣少年一字排开管着我。
河曲人住在平顶的房子里,可以晒粮纳凉,也往往是人看的地方。河曲民歌的歌词里,经常有女人站在屋顶上望着恋人的故事。
该系列的民间传说:
不多。小青马喂两升饲料,三天两天到。
黑红墨水的毛驴光着脊梁骨,鞭子匆匆向后一甩。
两套牛车,你慢慢游,真魂跟在你牛车后面。
河曲农村多为山区。在过去,农民用马、驴和牛车作为运输工具。在现代,各种交通工具都是现成的。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础。在整个家庭中,婚姻是家庭的前奏和关键。河曲民歌反映的社会民俗主要是关于婚姻和爱情的。在封建社会,河曲城乡青年男女的婚姻大多是按照父母的命令和媒妁之言进行的,不管男女双方是否认识。
青菜半花,父母不愁嫁。满天繁星,月亮不明。找个男的也不好。
大海捞针,白费力气,我们两个恋人白费劲。
在家人和媒人的哄骗和威逼下,小妹离开了心中的那个人,蒙上了面纱,上了骡车,嫁给了一个不认识的男人。结婚后,我知道是灰还是疤,还是一直丑。
豌豆开花早,找的男人比鬼还丑。
河里的鱼井里有沙子,有一个男人是寡妇。
现实比民谣里描述的更残酷,童婚也很普遍。于是,少妇抱着手腕,脸朝后睡了,两滴伤心的眼泪落在枕头上。在以泪洗面呆了一整天。然而,这只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十七八岁,去婆家被人打,被人骂。
男人对婆婆很残忍,我嫂子诅咒我不要活了。
无叶茶不如水,童养媳不如鬼。
他们低着头进去,低着头出来,低头计算着,在天上没有月亮,嘴里在唱歌,心里在哭泣的岁月里,他们活不下去。心里大呼,活着好难,生不如死。我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我想投河自尽来摆脱活着的痛苦,我想上吊来发泄对不幸婚姻的不满。
千盘无活头,凉意在黄河头。
手搓麻绳两圈五圈,挂在中间横梁上。
但是死亡并不容易。自杀,上吊,不能离开自己出生的地方。娃娃扔不掉就是死了。牵挂家人和乡愁,他们选择坚强地活着,点燃了总有一天会睁开眼睛改变两天生活的信念。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罪恶,父母包办婚姻的封建制度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们公开怨恨和指责父母,揭露买卖婚姻的本质,反抗命运的不公。
旧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剥夺了人们正常的择偶要求,却阻挡不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洪流。青年男女正常的爱情诉求和追求幸福的欲望,往往会冲破一切人为的藩篱,大胆地表现出来。马以这样的声音响起:
唱首歌,抖抖嗓子。为了朋友要年轻。
养不起一个姑娘,一个牛,一个老婆当朋友。
人的正常恋爱不可能是自由的,所以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恋爱愿望,那就是作为朋友和朋友。
蓝天带红水,爱谁爱谁。
我们是恋人,砍了头也不后悔。
然而,在旧社会,这种爱情却以不幸告终。寒卵筑墙,冰筑屋,露珠夫妻不长。民谣用花篮打水来说明自己的爱情终究是海市蜃楼,最终失败。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现在多神教和鬼神崇拜。河曲人是多神教徒,崇拜一切神灵。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就拜什么神。比如民谣《水吹西包头》中,详细描述了光绪三十年水吹西包头的怪事,然后揭露了七月十五日的河神会,给了大川部燃放河灯的一个习俗理由。河曲经常遭受干旱,许多村庄都修建了龙王庙,供奉河神和龙王。祈雨以前在民间很流行。当时官员为了顺应民心,在祈雨的时候也和群众一起迎接水神。解放后,祈雨逐渐消失。
红色的云彩一朵接一朵地挂在空中,八仙倒立在云头上,站在云头上笑着。民歌《鸿运》中唱的八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说。刘海运撒钱,在五福的大厅前撒钱。他将光荣地生活几千年。对八仙的赞美,表达了河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月到了四月八,奶奶在庙里上香。在河曲,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奶奶庙,专门送奶奶和观音,为很多儿孙祈福。
与神灵崇拜并存的另一种精神民俗是鬼神崇拜。过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解释生死、梦境等现象,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而是仍然存在于一个灵魂的世界里。正月快到了,牛头马面上门,一个鬼勾了魂。老婆生病了,唉!杀了她。民谣《小寡妇上坟》里也有一个梦,是老公依恋我,我给老公蒸供品。对鬼魂的纪念突出了生者的悲伤和对死者的思念。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头约定建立起来的、集体流传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河曲民歌表达的语言民俗主要有谚语、相声、俗语等。
河曲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叠音词的大量使用,这也存在于大量的河曲民间口语中。
草弯柳摇,红丹丹桃李开。
画着眉毛的小羊是老虎头,软软的绒毛在流动。
阴天雾大,想亲亲,想哭。
重叠在中国古代歌曲中大量使用,尤其是在元明戏曲、诗歌和套曲中。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多用于烘托和加深情感。河曲民歌中的叠词一方面是对古代民歌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对民间口语的提炼。
河曲民歌保留了大量的民间方言,而且这些方言的地方方言很有地方特色。人家回来你不回来,你在那口外挠野鬼。刮野鬼就是像鬼一样到处跑,到处游荡。不要骑黄海猴在马背上,为了朋友,不是为了洋猴。黄海香指浅色的劣质种马;熏猴一般指吸食鸦片的人。另外还有女人(指我们的意思)、袭人(指女人好看)、不偷偷摸摸(指不太大也不太小)、洋枪棍(羊腿骨做的烟袋)、鬼嚼(指废话)、大(指爸爸)、化为灰烬(形容毫无生气、垂头丧气的样子)。
河曲民歌中也有很多谚语。例如
樱桃很好吃,但是树很难种,朋友很难开。
树上小灾之后手指连着心脏的癞蛤蟆怎么可能离开?
当一条鱼死了的时候,很难把它和坑树分开。
30年,水道成河,30年,媳妇变成女人。
河曲民歌的语言民俗充分体现了河曲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朴实、豪放、幽默的性格。
河曲民歌堪称河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些富有想象力、影响深远的民歌是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经过无数次的不断提炼和丰富,它仍然活在人民中间,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口中,活在他们的心里。河曲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甚至一些已经消失的民俗也被保留下来,就像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馆,为我们研究河曲文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民歌的歌词内容深刻,曲调丰富。1953年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第一次到当地进行民歌的采集和录制。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录制了1500多首歌词,150多种曲调,包括《三天行程两天到达》、《人不在此》、《割莜麦》、《说我哥西游》、《真魂》等,它们在歌词和歌曲的结构上采用上下句的风格,上句上扬,下句抒发情感。往往一句上下,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状态或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如“山在水中,石在那里,人不在那里”,“我听见哥哥唱歌,我的身体跳到了冰冷的窗台上”等等。民歌的曲调运用并置、呼应、对比,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义。在反映民歌的发展史和市民社会的生存状况方面也具有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