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司马懿为什么要夺权?
抛开制作,先说剧情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群星荟萃,司马懿与曹操、于迅、贾诩、诸葛亮、周瑜相比,无疑是一个隐秘而又有些沉闷的异数。
像一只孤狼,在汉末建安时期彷徨,在曹魏的黄初、太和、青龙、泾县时期崛起为一座奇峰。最终在曹魏的正始、嘉平年间给自己画了一个“重磅炸弹”!所有的人直到最后一刻才发明出来:司马懿其实是整个三国最后也是最大的赢家。
为什么三国中司马懿是最后的赢家?当代英雄做了哪些「价值投资」?
先说空城计划。街亭失陷后,情况极其危急。诸葛亮在城头上拉琴,把空城计放下,吓跑了曹骏,带着一个人走了。司马懿为什么不攻城?他说敌人好像藏了几千人马,情况不明。他宁可信其有,也不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他冒险进攻这座城市,他会得到什么回报?
风险1。没有诸葛亮这个大威胁,将来可能会失去在曹魏企业中的重要利用价值;
风险二,凯旋而归,但手握重兵,你可能成功,也可能落得韩信的下场。
盈利1,活捉诸葛亮,他没有对手。
不确定,不要冒险。
先考虑风险,再考虑收益和风险导向。有大局观,善用价值投资理念的人,会成就大事。
平心而论,从司马懿自己一生的所言所行来看,他几乎没有受到过批评。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没有做过像曹爽那样的奢靡和兵败国乱;和曹丕一样,他没有急功近利;他和曹操一样,没有杀君猎九锡。
细说起来,司马懿身上有三个特点:儒者、隐逸、全才。
首先,儒家的猫头鹰
司马懿是地地道道的儒枭。而且,他绝不是偏执的“为儒而儒”的王力可莽。在《晋书》中,他被称为“伏于儒术”,“时时忧国”。
司马懿的一些词句透露着浓浓的儒家儒雅:“贼被密网所缚,故弃之。”弘毅慷慨大方,自然令人愉悦。“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在《读书为镜论》中评论说:“司马懿虽在朝,但对民为善,其事为大,以凝聚全国之心。所以,认识陌生人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快乐。“司马懿以儒道治国是必然的。
第二,秀夫
司马懿是一个不可预知的隐藏英雄。什么是“隐男”?“藏英雄”就是做藏珠沉珠的至尊英雄。他的远大志向绝不弱于曹操、刘备、孙权。他的真才实学,绝不比郭嘉、诸葛亮、周瑜逊色。但为了“一鸣惊人”,在合适的时机“一飞冲天”,他自发自动地将它们完全隐藏起来,装进“鞘”里,伺机而动。
司马懿真的是一个隐士:为了彻底实现自己“除万历,除八荒”的野心,几十年如一日地蛰伏,悄悄磨砺自己的锋芒,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在庙里再高,也还是远离边界,面对对手和命运的一次次冲击,他始终立场坚定。
第三,全才
建安二十四年冬,向曹操提出稳守许都、联吴制蜀、纵欲的方略。“武圣”关羽失守,诸葛亮的“隆中对”彻底破毁。从内部政绩来看,兴国、疏淮南、垦陇西的宏伟计划都是他完成的,后来成为魏国真正壮大的关键。
军事行动上,西进擒孟达,东进拒诸葛,入侵北平曹爽,外攻王陵,都是他辉煌的军事业绩。孙权这位东吴国主,不得不对他高尚的军事才能肃然起敬:“司马懿善战善变,百折不挠!”其实像他这样集枭将、圣贤、军事家于一身的全能型选手,其实从古到今都知道。
儒者、隐士和全才是司马懿人格的三个侧面。朱元璋是“枭而不儒”,他够强但不够有文化;王莽是“儒而不枭”,有志复古却无力治今;张亮“隐而不雄”,空虚矜持避权而死;曹操“雄而不隐”,锋芒毕露,处处尖酸刻薄;诸葛亮“全能而我为人”,四面圆,无所不精;曾国藩“有才而不全”,当将军时屡败,当亲戚时却迂腐不堪。
诸葛亮成就了司马懿。
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一定很奇怪。诸葛亮和司马懿不是死敌吗?怎么能说诸葛亮反而成就了司马?大家不要心急。慢慢听我说。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遗志,恢复汉室,第一次出兵魏。当时,叶被任命为大都督,一直率领所有的军队,但曹真显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结果魏危,曹丕也怕。在这个关键时刻,很多大臣推举司马懿为大将军出兵讨伐诸葛亮。
司马懿一上任,就一举消灭了意图造反的孟达,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从此就有了诸葛亮出祁山无敌的历史。在抵御诸葛亮进攻的岁月里,司马懿从将军升至大都督再升至太尉,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为他日后杀曹爽积累了大量的实力和亲信。
司马懿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成功击退了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而历代史家早就得出结论:司马懿的军事才能高于诸葛亮,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杰出的军事家,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不要被三国演义小说误导,把诸葛亮描述成神。
正如鲁迅先生在《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诸葛亮睿智,近妖。
那么有人要问了,既然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远在诸葛亮之上,为什么每次两军对峙,司马懿总是采用自己无法坚持的战术?朱司马懿也很了解诸葛亮。他知道诸葛亮的真诚忠诚。为了实现刘备遗志,恢复汉朝统一全国,诸葛亮会竭尽全力实现这个愿望,哪怕不现实?所以诸葛亮六次出祁山都失败了,而司马懿却在这宝贵的五六年时间里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和强大的实力,为儿子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燕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的六次北伐确实成就了司马懿在魏的至高地位,也成就了司马氏的天下。司马懿深知天下大势,久而必分,所以一直告诫他的两个儿子,要明里示弱,暗里逐渐积蓄力量,以笼络人心,从而统一全国。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就像老子说的,只有保持一种空无的状态,才能继续接受它,随波逐流,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