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爱情故事

1.古代重情重义的例子1。陆一顺的母亲周敏失去了亲生母亲,父亲娶了第二任妻子,生了两个儿子。

他的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制的冬衣,却给了他一件芦花做的“棉衣”。有一天,当我父亲出门时,敏敏在拉车时因为冷而发抖。他把绳子扔到地上,被父亲训斥和鞭打。芦花带着破缝飞了出来,他爸爸知道闵被虐了。

父亲回家后,想和继母离婚。沈敏跪下来求父亲原谅继母,说:“离开母亲只有我一个人冷,和母亲离婚两个孩子都会冷。”

父亲很感动,就顺从了他。后妈听说后,后悔自己的错误,把他当父母看待。

2.春秋战国之交,管仲和有合作关系。一开始,管仲并不相信包在业务或工作上总是信任他,并给予他一切可能的照顾。最后管仲封侯祭奠。管仲告诉身边的人,是我的父母生了我,是包舒雅认识了我。

这是我的好朋友!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良好友谊,也用来形容对朋友的信任!3.廉颇和蔺相如成了如割脖子般的挚友。后来被用来比喻生死与* * *的好朋友。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有两个大臣,文官蔺相如和武将廉颇。即使是强大的秦国也非常重视赵国。而蔺相如出身卑微,却在平安返赵等重大事件中立下汗马功劳。赵惠文王封蔺相如上卿(高级官员),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他和蔺相如有过几次冲突,蔺相如都回避让步,让手下很困惑。

蔺相如说:“凭秦王的威严,我敢当庭骂他,侮辱他的大臣。就算我又蠢又无能,还会怕连将军吗?”然而,我认为强大的秦国不敢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我们在这里。既然两虎相争,那就注定不可能共同生活。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把国家的紧急放在第一位,个人的恩怨放在第二位。廉颇听了这些话,便脱下外衣,露出两肩两臂,背着荆棘,通过客人到蔺相如家去谢罪,说:“我这个庸俗卑鄙的人,没想到将军心胸如此宽广。”

两人最终言归于好,成为患难之交。4.知己俞伯牙,春秋时人,从小聪明,特别擅长弹钢琴,后来成为著名的钢琴家。

他的琴声精致优美,却无人能体会其魅力。有一年,博雅乘船旅行。

当船来到一座小山脚下时,天开始下雨了。于是博雅把船停在山脚下,在船舱里弹钢琴。

博雅演奏了一首又一首歌曲。正当他沉浸在美妙的钢琴声中时,突然看到河边有一个人。他惊呆了,断了一根弦。博雅仔细一看,河边的那个人是个樵夫,穿着蓑衣,手持斧头,挑着一担木柴。

看到博雅弄断了绳子,那人说:“先生,请不要害怕。我是个樵夫,我回家晚了。听到你美妙的琴声,我忍不住站在这里发声。”

博雅很惊讶一个樵夫会喜欢他的演奏,所以他问:“你知道我在演奏什么吗?”樵夫笑道:“你刚才弹的是孔子赞美弟子颜回的曲子。可惜你弹第四句的时候,弦断了。”樵夫说得对,所以俞伯牙邀请他上船,并问他的名字。

樵夫的名字叫钟子期。博雅为钟子期演奏了另一首歌。当他的琴声高时,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了山的雄伟。”

当博雅的琴声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博雅非常惊讶,因为这些正是他想要表达的。以前从来没有人听到过他们,但是他被一个伐木工人听到了。

俞伯牙很高兴他遇到了知己,并邀请钟子期喝酒。越聊越开心,两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当他们最终分手时,他们同意明年同一时间在这里再次见面。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

他在河边弹奏了一首又一首的曲子,等待着钟子期。但是,最后没有等待期。

伯牙很奇怪,就向一位老人打听滋子的下落。老人告诉博雅,他在学期开始前不久生病去世了。

在他去世之前,河马小厨师要求他的家人把他葬在河边,他必须听博雅演奏。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非常难过。他发现了钟子期的坟墓。

在墓前,博雅悲伤地又放了一遍《山流水》。演奏后,博雅弄坏了钢琴。他说:“我的知己去世了。这世界上以后谁能真正理解我的演奏?”后来,俞伯牙直到去世都没有弹过钢琴。

相识满天下,又有多少人能相知。博雅子时期的故事成为后世友谊和知己的典范。

5、鹿奶接近周荀子,性格孝顺。父母年事已高,双眼都患有眼疾。父母洗眼需要鹿奶。

蝎子披着鹿皮,去了深山,伪装在鹿群中,拿着鹿奶养活父母。猎人看到他时,以为是鹿,想开枪打死他。

纪子告诉了他真相,被赦免了。有诗说:父母老人想吃鹿奶,蝎子披着鹿皮想和鹿混在一起得到鹿奶。

我在取奶的时候,看到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蝎子赶紧掀开鹿皮走了出来,告诉猎人挤鹿奶是给父母治病的事实。猎人尊重他的孝心,给了他鹿奶作为礼物,护送他出山。

2.爱,正义和承诺。300字的历史故事1。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因为孩子在哭,曾子的妻子答应孩子回来后帮他杀猪。曾子的妻子从市场回来后,曾子抓了猪来杀了它们。他的妻子拦住他说:“我只是和孩子们开个玩笑。”曾子说,“你不能和孩子开玩笑。孩子不懂事,就跟父母学,听父母的指示。现在你在哄他,就是教孩子撒谎。”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曾子深知,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口误不杀猪,家里的猪得救了,但会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2.韩信报恩

汉朝开国功臣韩信,小时候和哥哥嫂子住在一起,靠剩饭剩菜过活。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努力学习,但他刻薄的小姨子还是很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灯油,没用。于是韩信只好露宿街头,饥肠辘辘。有一个老太太,给别人当佣人。她同情他,支持他学习,每天给他吃的。面对老妇人的真诚,韩信非常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我就埋了。”后来韩信成为名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记得那个帮助过他的老人。于是他找到老人,把他带到自己的宫殿,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3.晏殊声誉的确立

北宋诗人晏殊以诚实著称。十四岁时,他被推荐给皇帝,成为神童。皇帝召见他,要求他和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颜姝发现自己十几天前刚练过考试,就如实向真宗汇报,要求改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欣赏晏殊的诚实,封他为“同进士”。颜姝上任,天下太平。因此,北京大大小小的官员经常去郊区,或者在城里的餐馆和茶馆举行各种宴会。颜姝穷,没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和哥哥们一起读书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拔颜姝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都很惊讶,不明白真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道:“最近群臣常戏,有酒席。唯有颜姝闭门读书,故自尊谨小慎微,是东宫官的不二人选。”颜姝谢过他,说:“我其实是个喜欢玩喜欢吃的人,只是家里穷。我要是有钱,早就参加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大臣们面前树立了威信,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

4.吕布的许诺使他免遭灾难。

秦末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季布,他说话算数,名声非常高。许多人和他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当时甚至有一句谚语:“得一诺,不如得一百斤金。”(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老朋友们不但没有被重金迷惑,还冒着九族灭绝的危险保护他免遭灾难。一个人诚实守信,自然会得到很多帮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另一方面,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对朋友失去信任,表面上就会得到“好处”。但为了这个利益,他毁了自己的名声,这比物质上的东西重要得多。所以,对朋友食言,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3.历史上关于无价亲情的故事:1。千里赠一根鹅毛,轻而深情;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鹘是唐朝的藩属国。有一次,为了表示对唐朝的友好,回纥派使者缅伯高带着一批稀世珍宝去拜访唐王。在这些贡品中,最珍贵的是一种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是这只白天鹅。如果他出了什么事,他怎么告诉国王?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一天,缅伯高来到绵阳河边,看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开嘴,气喘吁吁。缅伯高无法忍受,于是他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好好喝一杯。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上脖子和一只翅膀,噗通一声飞向天空!缅伯高向前一跃,只拔了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地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当时,缅伯高手里拿着几根白色的鹅毛,迷迷糊糊地径直去等了一会儿,脑子里在想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办?”贡品?去见唐太宗应该带什么?回去?你竟敢去见回纥王!经过深思熟虑,缅伯高决定继续他的东方之旅。他取出一块白绫,小心翼翼地将鹅毛包裹起来,并在帛书上题诗:“天鹅向唐朝致敬,山重路远。绵阳河失去了宝藏,难以丢弃。侍奉唐朝皇帝,向缅伯高请罪,轻礼重情,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毫不费力地去了长安。唐太宗收到了缅伯高和缅伯高赠送的鹅毛。唐太宗读了这首诗,听了缅伯高的故事。他没有责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没有辱没他的使命。儿童童话给了他千里送鹅毛的重赏。

2秒钟左右;

“二次创业”这个成语故事,来源于华阴人、隋炀帝苏阳讲的一个美丽的成人故事。

字陶,辅佐隋文帝,结束割据局面,统一天下,建立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英俊迷人。它在政府和公众中都很有名。

隋炀帝开九年(公元589年),苏阳与隋文帝的两个儿子是嫔妃兼亲戚。其中,陈的妹妹早陈是徐德言的妻子,徐德言也是陈的乐昌公主。

由于苏阳成功击破陈有恭,而乐昌公主才华绝世,隋文帝随意点了鸳鸯,把乐昌公主送到苏阳家中,给了她一个妃子。苏阳不仅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也对乐昌公主的美貌垂涎三尺,于是更加宠爱,为乐昌公主建了一座房子。乐昌公主却整天闷闷不乐,一言不发。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相识,交情深厚。陈果弥留之际,徐德言含泪对妻子说:“国家危在旦夕,你我分离在所难免。以你的容貌和才华,在国破家亡后,你会被掠夺进豪华的宅院。我们夫妻久别重逢,只有日日夜夜的思念,梦见上帝。如果上天有眼,没有断绝我们今生的关系,你我终有一天会相遇。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信物,以便我们将来能再次见面。”说完,徐德言把一面铜镜劈成两半,夫妻各藏一半。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掳掠到财主家,明年正月十五,你就拿着你的铜镜的一半去赶集。如果我活下来了,那天我一定会去城里,透过铜镜打听你的消息。”

一对恩爱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的时候,历经千辛万苦的分离,虽然躲过了劫难。好容易盼到了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城街,看到一个老头在卖半块铜镜,太贵了就问。徐德言看着半片铜镜,知道妻子已经倒下,不禁失声痛哭。他不敢怠慢,按老人要的价格给了钱,马上领着老人去了自己的住处。吃完喝完,徐德言给老人讲了一年前的破镜故事,拿出了自己铜镜的另一半。颤巍巍的电报铜镜两半还没配好,徐德言已经泪流满面...这位卖镜子的老人被他们夫妻深深地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答应徐德言,一定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聚。徐德言借着月光写了一首诗,让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中写道:

镜随人走,镜归人。

没有嫦娥的影子,月亮会在空中发光。

乐昌公主看了夫君的诗,以为与夫君隔空难相逢。更惨的是,她一天到晚一脸苦相。经过反复询问,苏阳了解了原因,并被他们的真情所深深感动。他立即派人把徐德言叫进屋里,让他们夫妻团聚。乐昌公主看到徐德言两鬓斑白,徐德言看到乐昌公主成为妃子(作为妃子,一切看人脸色),都深有感触。苏阳看到这一幕,就请乐昌公主为这一幕作诗,于是乐昌公主唱道:

今日如何动,新官对旧官。

不敢笑不敢哭就很难做人。

苏阳听后非常感动,于是决定成人,把乐昌公主送回徐德言身边,并捐款让他们回老家养老。大宅里的每一个人都惊叹于越王苏阳的慷慨和成熟。庆祝中的感恩。酒席过后,夫妻二人携手返回江南老家。这个故事被到处传播,所以有了第二次的典故,流传至今。

4.中国历史上重情重义的君王是谁?刘秀是其中之一。他对男主角很好,和尹力华的爱情对皇帝来说是传奇故事。刘裕也是。掌权后,他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对家人和对手都很好,如刘,对老上司也很好。

但刘裕对情与义的执着,其实是他的软肋。北伐后,被儿子宠坏的隋文帝杨光与皇后关系很好,他的对手也很忠诚,尤其是杨光。宇文氏家族向被围困的突厥人出售口粮时,他可以既往不咎。宇文述基本上一天都不会死,而且不管犯了什么错,他也愿意保住宇文述的家人李克用,说他“心眼直,胆子小。”“他可圈可点的是,年轻时造反,被唐军赶到漠北鞑靼,后来唐朝启用他平息了黄巢叛乱,他对唐朝保持了一辈子的忠诚。朱文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他不忠诚,但他绝对是迷恋张的典范。他与张的爱情故事甚至有点传奇色彩,这个硬汉也出人意料地尊重他的妻子,尽管他一直好色,已婚。但张死前的朱文和张死后的朱文是完全不同的。其实重情重义的皇帝很多,但大部分应该是无情的。这样的好是女人的慈悲,政治真的容不下太多的友情。

5.历史上,卢梭勇敢地道歉,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在历史上无数的自传体作品中,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显然不多,成为文学名著的就更少了。

至于在思想上、艺术上、风格上确立作家文学地位的重要意义——不是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仰慕已久的崇高地位,或许只有自白。卢梭,一个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学内容、风格和情感诉求上开辟了新时代的人物,主要是通过这部自传来推动和激励19世纪的法国文学,使之——用当时一位权威评论家的话来说——“取得了自帕斯卡尔以来最大的进步”、“最大的革命”。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19世纪的人是从这场革命中走出来的。

写自传总是在他的晚年,通常是他的成功和烦恼都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他写自传的年纪是多么大啊!1762年,当他50岁时,出版他作品的书商马克·梅舍尔·雷伊建议他写一本自传。毫无疑问,像他这样的人,出身平民背景,经历了漫长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成为知识界的巨人,名声传遍法国,确实是最适合写自传性作品的,更何况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丰富多彩和戏剧性。

但卢梭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显然是因为自传会涉及到当时的一些人和事,卢梭不愿意这样做。《爱弥儿》出版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理学院下令烧毁了这部激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逮捕了作者。从此被迫害为“疯子”、“野蛮人”,开始逃亡。

他逃到瑞士,瑞士当局下令烧毁他的书。他逃到了普鲁士的领地莫蒂亚,教会发布公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再也呆不下去了,被流放到圣彼得岛。对他来说,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已经够苛刻了,更沉重的打击来了:1765年,一本名为《公民的感受》的小册子问世,攻击卢梭的个人生活和性格。可悲的是,这次攻击并非来自敌人的阵营,而显然是友军所为。

卢梭看到自己有被黑化,成为永远罪人的危险,他感到迫切需要为自己辩护。于是在这一年,他被流放到莫蒂亚,开始义愤填膺地写自传。整个自传是在流浪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

当他在莫蒂埃和皮埃尔岛时,他只写了第一章。他逃到英国吴彤后,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是在他1767年回到法国并住在特里堡时完成的。这是《自白》的第一部分。中断两年后,他于1769年开始写自传的第七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第二部分,其中大部分是在他逃离外省期间写的。只有最后一章是他回到巴黎后完成的,最后的“完成”日期是1777年11月。

之后,他在孤独和不幸中生活了近八年,继续写自传的续集《孤独行者的梦》。《忏悔录》是卢梭悲惨晚年的产物。如果要举出他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本夹杂着辛酸的书。

这样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怎能不充满一种令人不得不为之扼腕的悲愤。它著名的开场,一下子就显示了这种悲愤的震撼力。卢梭面对各种指责、诽谤和曲解,自信自己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成年人和绅士更高尚、纯洁、诚实和自然,从一开始就向自己的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无论末日审判的号角何时吹响。

我敢把这本书拿到最高法官面前,大胆地说:‘看!这就是我所做的,这就是我所想的,这就是我...请召唤无数众生到我这里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你的宝座前,以同样的真诚表露他们的内心,看谁敢对你说:我比这个人更好。这为书中的争论和对抗定下了基调。这种对抗的基调背后,显然有一种激烈的冲突,那就是卢梭与社会的冲突。这种冲突绝不是偶然事件和纠葛造成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

卢梭,一个钟表匠的儿子,从民主国家日内瓦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首都巴黎,从下层社会进入法国思想界。像他这样一个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的流浪汉,当然和整个贵族社会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即使他和其他同阵营的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有着天壤之别。孟德斯鸠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的庄园并同时管理工商业的贵族,一生过着舒适的生活。伏尔泰本人是大资产阶级,家境富裕,一直活跃在社会上层;狄德罗也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虽然他也生活贫困,但毕竟没有卢梭那种直接来自社会底层的经历。

卢梭当过学徒、仆人、男人、侍从,像乞丐一样去了收容所。经过长期的勤奋自学和个人奋斗,他才逐渐脱去了仆人的衣服,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秘书和职业作家。这使他能够把这个阶层的情绪、欲望和精神带入十八世纪的文学。

在他的第一篇引起全法国关注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1750)中,否定封建文明的勇气,敢于反对“人人尊重的东西”的战斗精神,蔑视传统观念的逆反心理,不正是反映了下层阶级的激烈情绪吗?这为他在欧洲的思想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