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饮食习俗
刚刚腌好的腊肉,接下来,该蒸年糕了。年糕因其谐音“高龄”,口味多样,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美食。有象征金银的方形黄白年糕,也有模仿银条的条形宁波、福州年糕。他们都打算在新的一年里发财。
过去,年糕完全是手工制作的。糯米前一天泡了一夜,然后用石磨磨成米浆。放入布袋后,将石头放在布袋上称重。沥干水分后,取出饭团,加入食材调味,然后放入蒸笼中用炭火慢慢蒸熟。想要蒸出又香又好吃的年糕,一点都不能马虎。熟练的家庭主妇往往可以依靠多年的经验来妥善处理每一步。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异。北京人喜欢吃红枣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黄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欢在年糕里加入大枣、红豆、绿豆一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有吃黄米面炒年糕的习俗,有的还会塞豆沙和枣泥。东方蒸年糕主要是用黏稠的高粱米和一些豆子,山东人蒸年糕是用黄米和红枣。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干脆就着糖吃。
南方的年糕有甜有咸。比如苏州和宁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还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汤。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花、桂花、薄荷、素食等配料做成的。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炒。
广东的萝卜糕、芋头糕,制作方法不同;先将萝卜或芋头切碎,将炒好的腊肉、虾仁、香菇混合,然后加入饭团蒸熟。菱角(菱角)糕也是广东的名产。它是将荸荠去皮磨成粉,加入米粉和白糖蒸熟而成。
传统观念认为蒸年糕的成败关系到来年的运气,所以蒸年糕时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不要大声喧哗等等。
许多北方省份也在春节期间包饺子。虽然饺子早已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日常小吃。但是在除夕夜吃饺子有特殊的意义。在旧时代,时间是用天干地支来衡量的,当除夕结束时,就是新年的最晚时刻。据说在这个时候吃饺子意味着“生意兴隆”。而且因为这个时刻是正交的,所以吃饺子的谐音“饺子(时间)”。另外,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所以过年吃饺子,特别有“生财进宝”的吉祥寓意。
饺子以面粉为皮,但馅的内容多种多样。传统上以猪、牛、羊肉为馅,搭配大白菜、芹菜、韭菜、萝卜、甜瓜等蔬菜。新方法可用作馅料,无论山珍海味,如鸡,鸭,鲤鱼,蟹黄,蟹肉,鱿鱼,鲍鱼,虾,海参,鱼翅,鱼肚,扇贝和猴头菇。饺子最“正统”的吃法是清水煮,然后蘸上用醋、蒜末和香油混合的酱油。还有“煎饺”和“煎饺(锅贴)”的吃法。在河南和陕西的一些地方,饺子是煮熟了和面条一起吃的,叫做“金线穿金锭”。在内蒙古和东北,有些人把饺子放在火锅里,用白肉和酸菜烹制,风味独特。除了上述常见的过年食品,每个家庭主妇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除了菜品精致丰富,口彩好也是必要条件。比如北京人的年夜饭,就是用黄白两色的米饭做的,叫做“金银饭”,上面插松柏枝,用钱、枣、栗子、桂圆装饰。江南人用风干的番茄梗和混合的水果蔬菜做“开心菜”。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定要先吃一口开心的食物。鱼因为谐音“盈”,也是必不可少的过年菜。即使是不产鱼的北方,也要在桌上摆一幅木刻鱼景,以示“一年有余”。
年糕,汤圆,饺子,面条,长寿果(也就是花生),鱼(象征有一年多)。同意1|评论
腊八粥
“腊八节”。在这一天,中国人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腊原是古代一种仪式的名称,夏朝称为“清祭”,殷商称为“甲平”,周朝称为“腊”。“拉”由“猎”字演变而来,所以“拉”和“猎”是相通的。因为在一年结束的时候,庄稼已经收割晒干,人们到野外去猎取动物,用来祭祖、敬神,祈求长寿、避祸。它叫做“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被正式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好运。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是在十二月初八实现开悟的,所以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教开悟节”。腊月初八,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它最早始于宋代。每到腊八节,无论贫富,大家都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赤小豆熬制的,后来逐渐演变,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香甜可口,还能和胃生津,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新年节日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不要贪心,孩子们。过了腊八,就是年了。”“吃腊八饭,就做一年。”腊八节过后,春节将至,人们开始置办年货,打扫房间,装饰房间,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一年的到来。
年糕
春节吃年糕,“不如取年,以祈年。”意思是每年都很顺利。年糕的种类有:北方的白年糕、黄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米;台湾省有红龟饼。汉代方言中已有“高”的称谓,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贾思勰《齐姚敏书》记载制作方法。明清时期,饼已发展成为市场上一年四季供应的小吃,而且南北方风味各异。北方的年糕有两种:清蒸和油炸。除了蒸、炒,南方还有片炒、汤煮等方法。
饺子
北方除夕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在除夕吃饺子,有些地方在大年初一吃饺子,北方的一些山区也有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人们在辞旧迎新时表达祈求好运愿望的一种独特方式。按照我国古代的守时方法,时间是从晚上11到第二天早上1。
“交集”就是新的一年和旧的一年相交的时刻。饺子意味着大龄结婚,在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幸运。此外,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好运,而吃饺子象征着繁荣。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腾,热气腾腾,温暖而闷热,欣欣向荣;“鱼”与“鱼”谐音,象征“吉祥如意”,也寓意生活幸福和“年年有余”。南方也有一些地方讲究春节吃年糕,年年高,象征着一年比一年丰收,境界更高。
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节;元宵
在南方,它被称为“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是惯例。
元宵节被道教称为“上元节”。据元代易图真(少女)戒指故事,引《三玉帖》记载,嫦娥奔月女神死后,你生病了。正月十四,一个少年突然求见,自称是嫦娥的使者,说:“夫人知道你在想,没有办法下去。明天是满月,你要用米粉做药丸,放在房间的西北方,叫夫人的名字,三夜就可以下去了。”你遵法,嫦娥真的来了。可见,元宵节吃元宵,寓意“团圆如月亮”。
在明朝,元宵节在北京非常普遍,做法和今天没什么区别。清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灯会”和马思远灯会。民国初年,袁世凯下令禁止喊元宵,因为它与“宵远”读音相同。
除了糯米面,还有糯高粱面,黄麦等等。馅料有桂花糖、山渣糖、什锦、豆沙、枣泥等等。物理上有核桃大,也有黄豆小,“百子汤圆”,还有饺子实、皮薄的“鹿皮汤圆”。
春饼
在春天开始的时候吃春饼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习俗。晋代有“五芋头盘”,即“春盘”,将春饼和蔬菜放在同一个盘中。唐宋时期,吃春饼越来越流行,皇帝把春饼送给官员。当时的春饼很讲究:“翠绿红绫,金鸡玉燕,制作极其精美,每道菜都要一万元。”
人们也用它来互赠礼物。吃春饼的习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比如卢野楚律跟随成吉思汗远征西域时,命厨师做一道春菜,还写了一首诗:“昨天不小心忘了春日,我来做一道春菜试试。”本案初银线乱,砂瓶熟莲藕长。与豌豆拌匀,葱白揉匀,黄花蒿和香葱切细。亦以何增满,何苦受膏?"
如今,各地的春饼形状各异,吃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烤的,有蒸的;大如团扇,或小如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