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盛宴散文随笔
所谓道如风。南北古城总有根本的相似之处,总有一致的东西,构成了我们民族相同的文化品格,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从而彼此认同;由于气候和地理的差异,各地风俗不同,在历史语境中,各有分支。比如作为古城,我们在平遥看到了晋商,在阆中看到了风水。当然也有从小通过文字了解的三国文化。然而,当你在那里,一切都活了过来。
光华楼和风水博物馆
嘉陵江我看不够。沿着美丽的嘉陵江走,附近发现的第一个景点叫光华楼。登高望远,望之无限。丰富的河水,不知不觉地流淌,似乎永远不会流。沿海的金平山也是温暖而温柔的,江城的另一边是悠闲而舒缓的。只有这些山川之间,除了蓝天白云,都是一样的绿色,浸润着生命的灵感。于是在无知中,我看到了风水这个大字:风烟净,静水深。
走进附近的风水馆,实在看不懂其中的玄机。只是一些毫无根据的想法:风和水构成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存环境。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由阴阳而生。流动的风和水蕴含着生发的契机,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时间密码。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相不是生活常识可以推测,而是宇宙的无限奥秘不一定属于现代科学的实践。所谓风景如画,并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物我相关,本来就是彼此关心。都说阆中是华胥氏故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在川中绘八卦。这样看来,黄河流域虽然位于中州,但四面八方,中华文化的形成其实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交融。孟子说,顺东夷之人,也是学西夷之人。中国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相互交融中形成的世界文明。
四川宫媛
如今的阆中只是南充下辖的一个小县城。这片风水宝地,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川北重镇。清朝初年,成都被破,一度成为四川的首府,留下大量遗迹。阆中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渊源、前世而闻名于世。四川宫媛,四川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少有的省级科举文化中心之一。宫媛丰富的展示向后人展示了科举制度及其历史演变的主要方面。让后人窥视一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文化的传承中获得名声的。
科举制度试图通过公平的考试,将国家权力有序地向人民开放,让天下英才为国所用,打通了国与民之间的通道,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面貌。一千多年来,在漫长的科举准备和选拔过程中,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信仰。于是我们看到,人文情怀及其浓郁的色彩在古城中无处不在:几乎每一扇门窗都镌刻着故事,每一座古宅都富有诗意。我们看不到现代城市的标语和冰冷的法律警示,无数的对联和绘画让人泡在书里。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已经渗透到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还生活在诅咒祖先,唾弃中国文化的环境中,科举成了封建毒药的代名词。但是,单就文化的发展而言,我们今天有多大的进步,又有多大的倒退呢?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在于让人类安身立命,追求人格的完善,或者基督教所教导的所谓灵魂的救赎。但这种人性的终极追求,并不是逃避和忏悔这个世界,而是通过科举来选择士人,培养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挖掘了人性中向上的人生价值追求:只要努力,就能出人头地,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仅此一点,这一民族政策就在隋唐以来的一千多年历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及其所维系的人文精神,在人类科技文明变迁的大潮中,突然退出历史。但是,科学不是一切,人本身才是本体。作为维系政教、关注人性的基石,谁能真正继承和替代?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校制度终于普及,各地几乎消灭了文盲,科学知识在中国生根发芽,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已经凸显。在社会和学校中,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取代了当年的抑郁学者,他们越来越感到羞耻和悲哀。选官制度关系到政权的建立。科举之前有父子相继论天下的制度,有地方推荐考察的制度,各有利弊,而且当时贵。然而,当代中国的制度是什么?天下为公祸,群臣易。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占据国家机关,屠杀公共利益。我们曾经骂过科举制度和孔家店,但在西方文明复兴的过程中却被广泛借鉴。如何从历史中寻求经验,是现代中国建设的丰富资源。
川北省
离宫媛不远,是另一个标志着古阆中显赫地位的地方:川北道署,曾是整个川北地区的政治中心。道台,在清代通常是官署,比相当于地级市的知府大一级。总之是相当大的官。据说我的曾祖父是清末的道台,但是解放后,作为家族犯罪证据的历史线索消失了。现在,终于进了道台衙门,领略了祖上的工作环境。
高大的檩条和令人肃然起敬的官威,透露出建筑条例中的一种正气,一种从容昂扬的精神。严格的礼仪制度体现了一党国家政权的权威。阆中古城深入开发后,几乎每个景点都是博物馆,都是历史展览馆。沿着建筑的中轴线,依次展开道道部的主体建筑。建筑的规格和艺术我不敢说什么,但每一个大厅里巍峨的匾额,都点出了中国人的为官之道和政治智慧:从清正廉明,到谨小慎微,勤政爱民;高挂正殿是处理政务的关键,“清正严明”,做到德才兼备。即使出了法院,也要继续“补”,牢记“多赦一分,民多收一分,考公务员不值一文。”有这样一个思想上忠信,退而求其次,实现学习、做官、修身、齐家的儒家信条,很难做官。还是容易?但做官,是用一生所学去“弘扬纪律”,让这个社会和谐而充满阳光,还是“随波逐流”,甚至是“喂其烂摊子,呷其烂摊子”,让世界崩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场及其主人。正殿两边是土地神祠,一边是官祠,神灵在统治者旁边,因为神灵凝聚了人间的精神:守护这片土地,因为人是土地的儿女;坚持一个地方官的精神,因为官神是从地方小官吏中走出来的一代名臣——帮助高帝开汉室的萧何。人要有灵性,要有信仰的敬畏。神灵离人不远,我们却在他们面前如此卑微。
正殿两侧的特定职能机构陆续开设了展室,系统介绍中国时代的政府制度和政治智慧,供奉川北历代名臣和显赫政绩。作为一个官员,能不能像前辈一样刻骨铭心,就看你的终身修炼了。
汉桓侯庙
汉朝的桓侯是张飞。说起阆中,谁最有名?当然是这个猛张飞;说起阆中,哪个地方最有名?当然是张飞神庙。张飞是众所周知的。刘和诸葛亮,这一串三国人物的名字,在儒家文化圈里家喻户晓,永远沉淀在东方文明的记忆里。“人说三国志人才多”。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多少英雄。三国人物的不朽,在于代表了中国的精神:崇尚忠诚、勇敢、智慧,鄙视奸诈、贪婪、残忍。三国名人是精神的象征。睿智前瞻,是中国人的上帝。
但是,阆中是唯一和汉桓侯关系最深的人。死前不仅一路行军帮助我先主夺取益州作为复辟汉朝的根据地,还在这里统治了七年。1700年来,当地官员和人民为神武的这位勇敢的战士献出了生命,他的坟墓一直放在寺庙里。看着熟悉的桓侯雕像,千百年来依然凛然威武,让人感受到战无不胜的精神。“虎部长好牧人”这四个字足以概括桓侯一生的能力。与众所周知的脸谱化蛮子不同,桓公文武双全,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写得一手好字,分明是一代豪杰的风范。不然何良木呢?他的两个女儿,都成了已故大师的‘皇后’,也就是伟人的末代皇后。如果真的是这么一个傻大黑粗的人,而且他和以前的主子关系又近,一群玉怎么会生出两个六院主子?
几千年后,这已经不重要了。张飞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只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描绘,让历史人物很容易进入普通人。对桓侯的崇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神灵信仰的一部分。事情纷扰,生活艰难。他的神武和忠诚让人相信它能带来祝福。除了纪念碑,原历史还有另一种写法:苍劲而不张扬,融入民族的精神世界。
晚上喝嘉陵江。
走了一天的路,回到嘉陵江边,倒了一壶桂花酒,吃得牙香。欣赏着一条河的月色,醉眼迷离,随口吟出这样一首诗:
醉了又醉,河水满了,元朗灯火夜还早。
明月满洪堡,我倚星汉。
滕王阁
最后一次去巴蜀,本来是为了第二天赶火车,打算一天回重庆。然而,当我看到牌子上赫然写着王腾馆时,我的脚步立刻停了下来。好像读过几页书,但是读不好:唐代王波的《王腾亭序》以“南昌旧郡,洪都新居”开头,显然不在阆中。当我在头顶烈日下半生不熟,一步一步爬上巍峨玉山上的王腾亭,才知道自己来错了地方,却也是正宗的王腾亭:巴蜀也有唐朝王腾、王腾亭的足迹。谁说俘虏不能移动位置?幸运的是,虽然没有王波的诗,但伟大的诗人杜工部曾在这里写过两首诗,这也被认为是欢迎你的到来。
爬得高,看得远,是一股太阁风味。站在王腾亭上,你可以看到嘉陵的美丽景色。既然山川秀美,当然很高兴你来了。我突然发现,就像一幅传统的山水画,当古典建筑被山水点缀后,不仅毫无违和感,而且往往成为自然画卷的点睛之笔,让寂静无味的自然融入人文气息。传统建材天然吗?还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诗意浸润?如果是现代风格的高层建筑,会让意境完全缺失。天人合一。正是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色调。
天太热了,浪漫不起来,我就躲在鱼台山腰的天门台,一会儿沐浴着蜀江的清风,一会儿浸泡在巴山的翠绿色里,仰望白云,俯瞰碧水。可以看到,口占一首歌:
天门台上,天门打开,一条蓝色的河流缓缓而来。
巴山青山一望无际,风吹云入诗。
仙文庙
没有孔子,就没有国魂。孔子继承中华文明三代以来的成果,集其大成,开至尊之道,让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如何看待孔子?这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文明基因的根本态度。如果上帝死了,西方文明会怎么样?从文革到文化复兴,历史的洪流背道而驰,影响着每个人的存在,关乎着每个人的灵魂。如何让人类活得有尊严、有质量、有价值?这是人类文明直接面对的课题,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和面貌。从修身到齐家,孔子的不朽在于为人类指明伦理道德,树立榜样,告诉人们如何生活。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供奉在孔庙里,被寄托着生生不息的文化道统。孔庙存在,儒风不倒,精神中心不灭。
在科举制度中,文庙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通过儿童测试并成为学生的学者将在这里学习和参加测试,并获得参加科研的资格。从录取到上榜,每一个环节都是千军万马,通向道德文章中遥远的天堂。其中,各种礼仪、仪式贯穿其中,以人性化的方式,带着神圣而感性的色彩,表达着深刻的意义和至高无上的道,鼓舞着学子们的精神。比如入学时通过邢星门隆重祭拜孔子,高中状元身着红衣鲜花,天子设宴曲江。从国王到新疆官员,各级官员都要亲自到潘潘讲学,可见历代王朝对人才储备的重视。政教密不可分,难怪中国文风繁荣灰暗。才情和学者风范是维系天下的基础,大成殿旁的名官崇拜和乡贤祠堂,让地方名官和功勋卓著的圣贤享受后人的崇拜。原来大家都可以认为尧舜可以追求长生不老。
孔庙的建立,从正统到治道,起到了完整的维护东方世界的作用,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或许,这些制度太过完备和牢固,在科技文明的崛起中,我们难以改造,最终消亡。整个文化体系的重心从人文转向科学,最后教育体系被学校体系重建。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首历史的悲歌。人文与科技,创新与传承对人类同样重要。
阆中金平山
阆中的最后一站:金平。山不在高,而在帅,环顾当前,飘逸自得。例如,屏幕上缓缓打开的是元朗古城的另一边。既没有逃离红尘,也没有沦落街头,俯瞰江景,俯瞰群山,元朗历历在目,尽收眼底。宋武穆和王跃飞以张喜安的忠诚、杜工部的诗意、吕洞宾的神仙风范、阆中的古典天文研究和春节文化的渊源,生活在金平山的密林中。在画圣吴道子的地方,成了完美的江景之地。人性的温度,历史的厚度,都融合在了江山的灵性和亲情中,最终成就了这座低矮而著名的山。
结论:回家的路
从重庆到山东,经过楚、豫两省,地处中国腹地,风格各异。从巴渝东行,一路上,千山万壑。如果是褶皱隆起的,那就没完没了,高低不一。然而在大山深处,看到村镇星罗棋布,就知道牙齿多,遍布九州。到了宜昌,山势渐缓,俄罗斯平原绵延,土地完全开阔,良田万里。丐帮中国地势险要,从第二关到第一关,虽然地势不同,但河流上下,水系发达,放眼望去像一片蔚蓝的大海。嘉陵江入有重庆,汉水遇江有武汉。十字路口,都是重镇。从汉口往北拐,到郑州,突然翻山越岭,却没有巴渝高。而且翻山越岭,然后进隧道。在山的北面,叶萍是广阔的,河南的风景与齐鲁不同。沿江虽然不暖和,但到处都是青脆的,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