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雷雨》简介

曹禺(1910-1996),本名万家宝,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1910出生于湖北潜江,9月24日出生于天津。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万德尊曾任总司令、李总司令兼总统秘书。曹禺的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经常带着曹禺看国剧和文明剧。曹禺没上过小学,呆在家里,背经典,读历史,但他经常偷看《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之类的书。曹禺在天津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天津是北方重镇,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者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和“苦力”的劳动,听到了深夜巷子里传来的卖儿卖女的声音。这对曹禺一生反帝爱国思想和创作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所具有民主精神的学校。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国内著名的校园剧团。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重要骨干。一方面,他表演古典名著,如莫里哀的《守财奴》(译作《守财奴》)和易卜生的《公敌》。另一方面,他编创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在这段时间前后,他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他曾说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让他“兴奋”,超过了他喜欢的易卜生。因为这些作品“激发了他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注”。1928曹禺升上南开大学政治学系。65438年至0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究世界名著,尤其是W .莎士比亚、E .奥尼尔、ап契诃夫等人的希腊悲剧和戏剧作品。同时经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剧名家的表演,去天桥听曲艺。曹禺也涉猎了一些东西方的哲学著作。他“读老子、佛教、圣经”,称赞柏拉图的“神奇乌托邦”。他同情叔本华对生命的深沉忧郁,热爱尼采的充沛活力和超人思想,无论是所罗门的智慧还是耶稣对人类的真挚爱,都让他感叹和敬佩。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被这些哲学家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囚徒。他觉得“这个社会必须改变”,所以他想“想办法”解决他在中国社会感受到的“严重问题”。但看完这些哲学著作,答案依然是“莫名其妙。”然而,他执着而热烈的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增强了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1988 165438+10月,曹禺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文联执行主席。《雷雨》写于1933。两年前,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刚刚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热潮。曹禺也积极参与抗日宣传。《雷雨》里的鲁大海,是曹禺在保定遇到的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青年工人的影子。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的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优秀剧作已被介绍到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和古希腊的戏剧也对曹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艺术生命,也是现代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出版,就震惊了文坛。此时,曹禺才22岁。此外,他的四部经典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都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上千个舞台上,被不同的人用深情演绎。

《雷雨》充分运用了“三个一律”,短短一天内来自两个家庭的八个角色的故事,涉及到过去的恩怨,剪不断理还乱。在狭窄的舞台上,不仅凸显了伦理与阶级的矛盾,也凸显了个体与环境和时代的强烈不和谐,在各种激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塑造。其实悲剧早就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里,只是在最后一刻才爆发,化为倾盆大雨,极其强烈地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的特点是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简洁含蓄,人物性格鲜明,潜台词极其丰富。像一把利刃,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飘出的余音没有停止。《雷雨》在自然景物和人物肖像的描写上,特别注重声音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重的色彩来表现。同时注意对人物声音、气味、眼神的夸张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