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青龙巷的人文历史
朱敏路位于武昌中部,佘山北麓东西延伸。由汉阳门街、茶园坡、福园街组成。历史上,它是唯一一条贯穿武昌水陆大门的街道——从汉阳门到萧中门,所以它是武昌的中心。民主路的沧桑,是五常城市变迁的缩影。朱敏路上的户部巷很有名。巷子很小,名字却很吓人。户部,从唐朝到清朝,是掌管财政收支的官方部门。因为署门口是公安部(俗称藩署)衙门,正对着户部,所以这条巷子就得名了。武昌府衙以西、藩司署以东的户部巷,原是岳飞抗金的大本营,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憩园”。民国时期是省府官邸,解放后是武昌区委大院。它最初的建筑外观在20世纪90年代广东商城建成时完全消失了。相对来说,户部巷还保留了一点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也正因为如此,其当地著名的小吃经营才有了历史文化背景。户部巷入口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狮子,已经倒下多年。这是明清时期的官邸遗迹,最能说明户部巷悠久的历史价值。但户部巷改建开放时,并没有放上去,而是搬来了一只崭新肥硕的石狮子。现在户部巷其实只是“半条街”,西侧是旧巷拆除后建的门面。同色的现代卷闸门,大大降低了古巷的色彩,这一点在这张明代地图上可以找到。再加上不超过4米宽,150米长,所以非常拥挤狭窄,很难胜任它想要推广的饮食文化的重任。第一,青龙巷的破教堂,正对着四门。青龙巷曾经比户部巷更有名。当地居民说这里有龙脉,连蚊子都不敢来。清代是婚嫁、长寿、祭祀、丧葬等民俗服务的中心,也是民俗文化的中心。小巷之间,有银店、纸马店、寿木作坊、鞭炮店等。,非常受欢迎。走过青龙巷,在93号幼儿园的院子里,突然看到一座金字塔形屋顶的重檐,琉璃瓦,顶上放着一个花瓶的教堂。这是一个典型的中西结合的建筑,它与几棵高大的楝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里面,上层是曲折的画廊,下层是礼拜堂和祭坛。身处其中,真的为它因闲置而衰败感到惋惜。住在街对面牧师楼里的基督徒林弟兄姊妹,领着我们去见85岁的徐婆婆。她说,它最初是由美国人经营的,名为圣救世主教堂,因为它最初位于房子的街角,俗称福街口教堂。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日本伤兵医院。据了解,圣救主教会是美国圣公会于1870创办的一所文华学院、诊所和教会。这里是武汉教会学校的发源地,曾是武汉著名的教堂。在1903,黄继庭,胡兰庭等。在这里设置宗教团体日通知;我也办日治小学。刘晶安和其他革命者也相继通知加入日本。后文华学院迁至圣约瑟夫学校。因此,它也是辛亥革命开始的地方之一。第二,横街濒危的静心书院遗址,清末民初司门口至横街头一带叫茶园坡。1867年(清同治六年),武昌建立官办书店。清末科举未废时,附近有个宫媛,一些书商开始在街上卖经、史、书、集、“墨”等木刻书籍,以满足科举考试的需要。1902年,湖南新化之子邹、邹永先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地图学会——亚信地理学会,先后出版了30余种精确精美的地图和地理书籍,后在茶园坡自建的楼内继续经营。亚心地学社原址位于武昌区某门诊部大院内,现已无处可寻。当时著名的利群书店还能找到遗迹,就是街边21号的老房子。是老武昌书市街的门面之一。从明清到武汉沦陷,横街头到茶园坡一带的书店就有50多家。五四运动后,云、、李叔渠在这里创办了利群书店,出版了《* * *宣言》、《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刊物,使利群书店一时名声大噪。毛泽东在1920住在这里。为什么当年的书市都是在大街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学校多。现在我们可以找到证据,证明在三岛街2号有一所老房子,它靠近街道。是清末京新书院的一个书斋。1869年,当时在湖北学习政治的张之洞在文昌阁建了一个雅士之所。1906年,张之洞亲自将其改造成中国唯一的最高学府——古古学堂,培养了众多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见证。那时候,静心书院里存在的,是朱红柱斋舍和旁边的古柏。书斋里只剩下一个空壳,房子相当破旧。沿着书院外围,还能找到嵌在古墙中直径两米的石月门,以及斑驳的明窗。从现在属于警校家属院的空地望去,不远处是救世主教堂的尖顶和胭脂山的红砂岩护坡,一种古老的意味犹存。3.武昌老城区民国时期的鼓楼洞和颜志平文物,蛇山东西走向,南北交通闭塞。所以要打通蛇山,使得民主路有两个鼓楼洞。一个是明代挖掘的,在司门口,现在在解放路长江大桥的引桥下。一个是1904挖的,原府衙对面,俗称新鼓楼洞,也叫蛇洞。这个山洞是1913修的。竣工后,李在洞口题写了“武昌路”的匾额(文革中被凿掉)。至今已近百年,它仍然是朱敏路和骑兵训练场之间的主要道路。武昌路涵洞对面是胭脂山,因太阳的胭脂色而得名。山东有一块平地叫胭脂坪,清代位于傅部后面。辛亥革命前,李曾在此居住。抗战初期,这里兴起了一批红砖小楼。到抗战时,南京政府迁都汉,是国民政府重要官员的驻地。其中,陈布雷故居现为延志平8号,他在这里起草了许多抗战手稿。院门口也露出了防空掩体的水泥构件。我们从房间进入防空掩体,体验了躲避空袭的情况。这两个地方也被认为是民国遗迹。如果不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其命运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