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

分类:资源* * *享受

分析:

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45)是战争和革命阶段。这个阶段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1917—1923,为高转期;(2)1924—1929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3)1929—1939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时期;(4)1939年至1945年为二战时期。

第二阶段(1945-90年代)是革命和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又可细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二战至20世纪50年代初为资本主义战后恢复时期;(2)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时期;(3)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时期;(4)80年代中期以后,是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时期,只有美国从3月1991出现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

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灾难性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把资本主义世界打得落花流水。然后出现了两次世界性的革命浪潮。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社会主义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出现在一系列国家。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深,连美国这样最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都难以承受。资产阶级民主在许多地区被扫除,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迅速推进。此时此刻,为了自卫,资本主义和* * *资本主义暂时携手对抗法西斯。这样,资本主义终于逃脱了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三重灾难。这场灾难之后,资本主义也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从社会主义制度中吸取了一些东西。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起死回生,甚至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如前所述,世界近代史早期(即1945年以前的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灾难时期。1929-1933这一时期的经济危机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关于这次经济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教材《世界近现代史》用这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其特点:“来势特别猛,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危害特别大。”关于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新教科书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获得了巨额利润,而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这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

以下是对经济危机及其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

1.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有什么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1825年,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英国首次爆发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国家每隔十年左右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大量商品找不到市场,导致产量锐减,大量工厂和商店倒闭,失业工人急剧增加,各种资本主义企业的股票价格急剧下跌。资本家为了维持利润,采取破坏大量商品的荒谬做法。

2.经济危机导致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劳动人民的需求生产出过多的产品。相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历史上,由于战争、饥荒或瘟疫,社会经济陷入混乱,但这是一场生产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和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表现为:一方面,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本得到集中和扩张,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这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生产无限扩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降低。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马克思反驳说:这是不对的,因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它只是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而不是危机的根源;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分析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此,必须做到两点:(1)剩余价值的持续创造依赖于无酬劳动的占有和利用,而无酬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力;(2)剩余价值的不断实现取决于以不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水平出售剩余产品,这取决于社会的消费能力。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问题在于“社会消费力”,它永远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永远落后于“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社会消费力既不取决于绝对生产力,也不取决于绝对消费力,而是取决于基于对立的分配关系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把社会大多数人的消费降到了只能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改变的最低限度。”“生产力越发展,就越与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相冲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3—272页)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复苏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也给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战争的结果是,除了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损失惨重,被严重削弱。1945年秋,德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还不到战前水平的1/5。西欧和日本都面临着经济复苏的任务。虽然任务艰巨,但50年代初的西欧和50年代中期的日本的经济都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水平。历史学家称这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教材指出了“奇迹”产生的以下原因:(1)“西欧国家的原始经济基础”,这些国家都拥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素质良好的劳动力;(2)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援助”;(3)在美国入侵朝鲜和越南期间,日本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的贷款和军事订单,即获得了生产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和广阔市场。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原因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人称之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基础好,原有经济水平高,年均经济增长率在3%以上,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9%,被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超过,日本甚至达到了9.6%。这一时期不仅经济增长率高,就业增加,失业率低,而且通货膨胀率低,物价基本稳定。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有各种解释,新教材指出了以下两点:

(1)得益于新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开始了。这场技术革命与科学革命紧密结合,发展十分迅速,影响深远。据估计,战后30年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80%是通过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的(计算方法是:经济总增长率减去劳动增长的贡献,减去资本增长的贡献,等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这个时候技术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的周期大大缩短,所以对生产力起到非常强大的推动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大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暴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开始推行凯恩斯主义,* * *干预和调控经济。这在美国表现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成为普遍现象。因此,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变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的结合;这个时候,国家以其巨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整。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特点

首先要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段,然后才能清楚地看到国家在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即资本主义的重商主义阶段(16世纪-18世纪);(2)自由竞争阶段(65438+8世纪下半叶-65438+9世纪70年代);(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65438+70年代-1945);(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45至今)。

国家在资本主义每个发展阶段的作用如下:

1.在第一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为了“催生”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骇人听闻的暴力手段:对外,殖民掠夺;对内实行圈地运动等政策,以暴力手段剥夺劳动人民的生产资料。

2.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因为资本主义站稳了脚跟,国家退到了一边。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国家只起到“守夜人”的作用,即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当时,以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在西方大行其道。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该书简称《国富论》),奠定了以个体分析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亚当·斯密分析了个体消费者和商品生产者的行为,得出资本主义市场可以自动调节各种社会矛盾的结论。

亚当·斯密从商品价格的水平分析了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指出:(1)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想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于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需求量增加);(2)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生产者希望增加产量以获得更多利润,于是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量增加)。

亚当·斯密进一步分析:(1)当商品价格处于A点时,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平衡被称为“市场出清”。(2)当商品价格处于B点时,即商品价格过高时,商品生产得多,人们买得少,造成供过于求;这种商品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里,价格就得降下来。(3)当商品价格处于C点时,即商品价格过低时,会出现需求多,生产少,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这种商品的价格自然会上涨。价格下跌的商品自动减产,人、财、物等资源自动从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流出;相反,价格上涨的商品会自动增加产量,因为人、财、物等资源会流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因此,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供给)趋于平衡,使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换句话说,市场经济通过价格和竞争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1)在不同的产业部门,资源从不盈利的地方向盈利的地方转移;(2)在同一产业部门,使资源流向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的人。

根据以上分析,亚当·斯密建议国家应该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不应该干预经济,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维持社会秩序。

3.第四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 * *)开始强力干预经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即从传统的自由放任转向凯恩斯倡导的国家干预。

30年代经济危机的症状有:(1)大量商品堆积,难以销售;(2)价格暴跌;(3)货币短缺;(4)生产停滞,失业率飙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影响很大。西方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通论》、亚当·斯密18世纪的《国富论》和马克思19世纪的《资本论》视为经济学三大经典,并称凯恩斯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美国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

凯恩斯的经济学,基于对经济的总量分析,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凯恩斯分析了失业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疾病是失业。失业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社会的有效需求由两部分组成:(1)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即消费需求;(2)企业家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即投资需求。

凯恩斯认为,抑制社会有效需求的心理规律有三个。它们是: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增长落后于收入增长。社会越富裕,人们的收入越多,收入与消费的差距就越大。钱省了,也就意味着这部分消费需求消失了。因此,这一规律意味着消费者需求的减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投资增长落后于利润增长。原因是:①投资的增加增加了商品的供给,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和新商品的销售收入;投资的增加增加了对生产设备的需求,导致这类商品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也就是说,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这个规律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3)灵活的偏好规则。出于需要,人们总是喜欢将一部分收入以灵活现金的形式存起来。要鼓励人们放弃灵活的偏好,就必须提高银行存款利率,但这样做必然会使投资需求更加不足。

凯恩斯意识到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产物,因此他认为仅靠市场机制本身是不可能扩大有效需求的,而必须以* * *的力量干预经济。* * *如何介入?凯恩斯的方法是:

(1)赤字预算。扩大* * *支出,进行各种投资,* * *社会经济活动,增加国民收入。如果投资基本建设,一方面需要购买大量的生产资料来刺激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雇佣大量的工人,他们拿到工资后还要购买消费资料,从而刺激消费需求。

(2)适度通胀。通过央行发行更多的纸币,可以达到以下效果:①纸币增加导致物价上涨,相当于降低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强了投资吸引力;物价上涨让人觉得手中持有更多现金是不明智的,这让阻碍投资的“弹性偏好”越来越小。

(3)降低银行利率。一方面降低了企业主的生产成本,鼓励他们投入生产;另一方面也鼓励了人们的消费。

(4)福利措施。对富人征税来帮助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需求。

凯恩斯的方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这样评价: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30年代,拯救资本主义的贡献应归功于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政策。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资本主义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此,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动词 (verb的缩写)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时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时期,即经济发展停滞,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两者并存。这种奇怪的“组合”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大概十年左右。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并不多见,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滞胀”。在此期间,生产停滞,失业率飙升,物价上涨,工资下降。

经济“滞胀”的原因是:

(1)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 *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导致* * *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最终上升。关于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 *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正常情况下,通过扩大财政赤字进行建设,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2)西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东廉价石油的基础上的。1973 10月,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大幅提高油价,使得西方国家商品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造成物价全面上涨。

(3)前期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工业部门的产品滞销,市场接近饱和,导致生产停滞。

经济“滞胀”的发生,打碎了凯恩斯的偶像,西方经济界大乱,各种经济学派兴起,与正统的凯恩斯学派抗衡。

不及物动词经济调整和缓慢增长时期

在经济滞胀的形势下,西方国家的右翼势力得势。在英国,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1979上台;在美国,* * *和共和党人里根1981当选总统。他们抛弃了凯恩斯主义,以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为指导。

供给学派主张用大幅度减税* * *供给(供给),从而* * *经济活动。供给学派否定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认为正是由于人为的、频繁的需求,使得物价不断上涨,一方面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削弱社会购买力,使经济增长停滞。

供给学派认为,应该* * *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给。企业家扩大生产规模的主要动力是利润,利润是除去税收后的净收入。因此,对企业主的收入增加所征收的税率是否合适是非常重要的。* * *应该确定一个合适的税率,这样既能* * *企业主的投资,又不会* * *减少太多的收入。存在一个最优税率。当税率超过这个点时,税收总收入就会下降,因为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实体的活动,从而降低税基,最终导致税收总收入减少。因此,出路在于削减支出,用大幅减税政策取代需求政策,大力降低税率。

供应学校得到了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支持。在1980的总统竞选中,里根提出了一套以减少税收和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里根上台后,实行了这一政策。到1984年底,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在不断下降,经济增长出现了罕见的繁荣。

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弗里德曼。这个学派在货币政策上不同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张在货币上实行“自由选择”的所谓“权变”政策。当经济繁荣时,央行应该收紧货币政策;当经济不景气时,央行应适当放松货币政策,以平衡货币供求,缓解经济波动。

弗里德曼主张用“单一规则”代替“相机选择”,原因有二:(1)他认为货币供求的变化影响经济活动,有几个月到一年的滞后期;(2)这种效果还是短暂的。短时间后会反弹,但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因此,弗里德曼主张一种静态制动、不断应对变化的货币政策。他认为,确定货币增长比例的依据是:(1)根据物价上涨的需要;(2)按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增长。具体来说,他认为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可以设定在4%-5%的范围内。

由于凯恩斯的“权变”货币政策无法解决西方经济的“滞胀”问题,从1975开始,联邦德国、瑞士、日本、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和以里根为总统的美国都实行了“单一规则货币政策”,较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经济滞胀时期,各国相继控制通货膨胀,但生产增长仍然十分缓慢。

七。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

总的来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自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从欧洲中心转变为美国中心。

一战后,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西欧国家经济实力下降。但在政治上,西欧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因为当时美国的军事实力无法与英法等欧洲强国相比。美国想通过国联控制世界各国,但由于其政治军事实力不足,希望落空,因此美国国会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孤立主义盛行,* * *采取“中立”政策。

二战后,美国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二战期间,美国基本没有被战争摧毁。反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和后勤物资加工厂,旗下所有企业都在满负荷生产,经济实力空前增强。战争后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结束了二战时期的孤立主义政策,战后开始奉行称霸世界的世界性外交政策。

二战后初期,军事上,美国在各大洲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在50多个国家驻军。经济上,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即35美元等于1盎司(约28克)黄金的价格;(2)加入体系的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的汇率确定。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的标志。客观上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在一段时间内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国凭借战后初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遏制* * *资本主义”的冷战政策,甚至发动了对朝鲜和越南的侵略战争。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初和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早期战后恢复和快速经济发展获得了实力。同时,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过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的消耗,实力有所下降。在1973,黄金的黑市价格已经涨到1盎司黄金换1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80年代,美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在国际舞台上,欧洲国家和日本也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述

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新的变化,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日本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由晴转多云”;美国经济“晴空万里,部分多云”。日本经济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片萎靡不振、停滞不前的景象。西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快。而美国经济,从3月份的1991,已经止跌反弹* * *时间了,依然没有反转。美国的这种经济增长不仅失业率低(这是经济增长的普遍现象),而且与低财政赤字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美国90年代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开始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美国抓住了机遇,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90年代产业结构大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日本长期发展主要依靠引进欧美科技成果,消化吸收,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基础科学的研究。在经济发展需要高科技创新的今天,日本显得后劲不足。由此可见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瓦解,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但由于美国在90年代的持续经济繁荣,美国有实力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所以继续奉行处处干涉的霸权政策。看来世界“一超多强”的现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总的来说,美国像二战后初期那样称霸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