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资源、资本、人才、科技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关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所以世界经济已经一天天地发展成一个整体。这种趋势被称为“经济全球化”。

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的资本家和冒险家渴望欧洲以外的特殊产品(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并向中国、印度和其他东方国家出售欧洲商品,企图致富。同时需要绕过控制东西贸易路线的奥斯曼土耳其,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葡萄牙的带领下开始探索新的东进路线。继迪亚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探险开辟了一条通往东方和世界各地的新航线。新航路的开通,彻底宣告了世界范围内隔绝状态的结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的交通日益密切。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殖民征服和掠夺的过程。美国大庄园的开放,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和繁荣。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非洲,却换来了近1亿奴隶;美国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被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印度,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向印度倾销棉花等商品。可以看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与非洲、美洲和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已经不再独立发展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由此开始。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用于纺织领域,将人类推向了蒸汽时代。随后,交通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东方从属于西方。65438年至70年代,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垄断组织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由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由美国控制,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于列强在世界各地攫取利益,在时间和空间上将世界经济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形成了日益紧密的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紧张局势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有效遏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形势有所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

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本流通速度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是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产销网络,将一国生产与多国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活动促进了贸易、资本、科技等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2002年,中国海尔集团已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了13家工厂,在海外拥有8个设计中心,4万多个营销网点和12家海外销售公司,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冲突不断,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协调机制。1995 65438+10月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是为了仲裁WTO成员之间的分歧,以促进成员国的市场开放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2001 11,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掀开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一页,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出现了一体化的经济区域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和技术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最大利益,这将压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从而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执行相同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面临巨大挑战和严峻压力,有些国家甚至付出沉重代价。第三,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提高,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例如,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大量银行倒闭,大量企业破产,大量工人失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利用其优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浅谈当前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摘要: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规律,需要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式、程序、方法和技术来实现。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

首先,传统的管理体系不适应现代项目管理。

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丁士单位和物资供应单位分工协作的体制,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则越来越大,项目内容越来越复杂,施工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以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传统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现出设计、施工、物资供应分离脱节,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低,投资效益低等弊端。

第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机构

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来实现,也就是说需要一个专门从事项目管理的组织来为其服务。该组织应具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职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具备相应的资质、人才和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佳的项目管理服务,为业主创造最大的利益。

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以FIDIC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即业主在委托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的设计建造和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该模式中,业主在完成业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全过程。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百年来工程承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和公布的范本。它体现了* * *工程建设的同一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业主、承包商和分包商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其相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按照国际工程承包惯例编制而成,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行业有着相同的认识,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国际化。

三、关于现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广使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

我国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采用不够普遍,宣传不够广泛。从65438到0999,FIDIC公布了一套新的示范合同条件,从结构、定义、适用范围等方面对旧版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将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行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尽快组织制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示范合同,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改变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部分业主单位和部门领导观念陈旧、地方部门条块分割、项目管理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让项目管理尽快从传统的自营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目前国内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无论是设计团队还是施工团队都“僧多粥少”。而专业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实力非常薄弱,能够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并具备EPC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够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收益的认识。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服务。第二,项目管理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即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能管,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项目管理。为了快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大力培育我国EPC全功能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中国的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转型为EPC全功能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转型为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集中,人才资源丰富。将一批骨干设计院改造成为具有工程总承包职能的工程公司,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度,组织业主培训。

1992年,国家计委发布了《关于实行建设项目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随后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十五”计划纲要也指出,要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管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完善投资约束机制。这是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业主的责任。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源在于“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主要投资者,但由于各种所有制和机制的原因,业主在决策时真正关心或实际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项目立项阶段,他们往往会考虑项目如何以及何时能够获批。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呼应政府官员的意愿;在决定是否实施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恶人员的安排和利益。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浪费和腐败,最后的后果就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无效投资。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第二是业主的素质。业主是项目的主要投资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拥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要成为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建设项目的业主,要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成本、进度和质量三大控制因素。他们应该明白,项目成本越低越好。如果成本太低,无法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就会出现质量事故。进度不一定越快越好,工期压缩到不合理的程度,就不得不增加成本或者影响质量;质量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该是适当的和合格的。过多的质量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最终的效益要用来衡量和确定项目的合理成本、合理周期和合格质量标准。当行业盲目决定一个不合理的成本、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时,其实往往事与愿违,为项目的失败埋下伏笔。

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协调与控制、项目合同管理与验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能代替前期专业化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也不能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涉及到很多项目管理的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后,需要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

(4)组织项目管理技术的研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三权分立。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比较少。我国现有工程咨询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现有设计院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现有监理公司的主要任务其实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因此,对于作为一门科学的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过程的工程总承包以及作为一种先进科学工具的项目管理技术,还缺乏研究、总结和提高。一些发达国家的业主和承包商甚至认为我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这主要意味着我国项目管理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提高项目管理的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应重视和倡导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