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唐之韵千年古城瓜州破城子遗址
伯城子属汉唐古城,西有榆林河冲积扇,东距锁阳城遗址25公里,南距榆林洞30公里。汉朝时破城广治郡,隶属敦煌郡。然而,对于唐代的破城,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根据相关古籍考证,破城为唐昌乐县治,但逻辑并不完善。如唐代中后期撰写的《元和郡图册》一书明确记载,唐昌乐郡位于李唐,瓜州以西(约61 km),唐代瓜州现为锁阳城遗址,破城距锁阳城仅约25 km。因此,许多学者考证,唐昌乐县治应在目前瓜州县的西侧。安史之乱后,杭权堡和瓜州同时被困吐蕃。归义军时期在此设航泉镇,归义军投降西夏后弃城。至今已废弃近千年。
经考古发掘,在破城遗址中发现汉唐文化层,其中上层为唐代文化层,厚约76cm,并发现陶片、开元鲍彤等文物。下层为汉代文化层,厚度约1米。还发现了水波纹灰陶片、棕陶片和烧骨。在两个文化层之间,有一层厚达几十厘米的淤泥层,应该是洪水冲积造成的。
瓜州留下的古城很多,破城也是比较完整的一个。整个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45米。北墙上有一扇门和一个骨灰盒。东西墙上有许多马脸,东北角的桥墩外建有一个骨灰盒大小的小镇。古城北门外约25处,另有一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根据形状和面积推断,这是一座寺庙的遗迹,与锁阳城的形状相似,但要小得多。
城墙墙体均为夯土,基宽约6米,顶宽约3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城墙夯土层清晰,厚度约12-14cm。北墙外,由于20世纪60年代过度取土,北墙外地势低于城墙内侧,同时北墙部分墙基损毁严重。
或许是因为这里没有太多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破城古城在史料中记载较少,可讲的故事也不多。但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盖勋的名臣,在《后汉书》中有专门的传记。
盖勋(生卒年不详),敦煌广智县人,出身官宦家庭,主要生活在东汉灵帝时期。
盖勋以孝顺少年入仕途,后成为汉阳县(今甘肃甘谷县东)长史。当时的武威郡太守靠着朝廷一些人的支持,却在武威胡作非为。凉州从事苏正河,准备将此人弹劾到朝廷,而凉州刺史谷亮怕得罪朝中权贵,所以要惩罚苏正河,并就此事向盖勋求教。当年盖勋和苏正河不和,有人劝盖勋趁机报仇,盖勋说:“没门。谋杀良人,不忠;乘人之危,非仁者也。”盖勋劝说凉州刺史梁虎:“喂鹰鸢是为了打猎,因打猎而杀鹰鸢。以后打猎用什么?”梁虎听了他的建议,没有处罚苏正河。苏正河得知盖勋救了他,十分惊讶,特地去看望盖勋,表示感谢。盖勋却闭门造车,传话道:“我是为梁打算的,不是为你打算的!”
盖勋后来被任命为景赵胤。虽然不在朝鲜,但盖勋与汉灵帝关系非常密切,深受汉灵帝信任。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件,汉灵帝经常给盖勋写信征求意见。
汉灵帝死后,董卓入洛阳。后来董卓废了汉昭帝邵,杀了何太后,让朝臣们常常脸色发白。但盖勋不畏强权,上书董卓,说:“昔日伊尹、霍光权有功,结果令人心寒。你只是一个卑微的人。你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虽然祝贺你的人在门外,哀悼你的人已经在你的坟前。难道不应该谨慎吗?”董卓一脸的懊恼和无奈,他很怕盖勋。
董卓考虑到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掌控着三福地区的兵权,实在是心腹大患,于是趁机招盖勋为谈判官,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在扶风县有三万精兵。盖勋暗中联系皇甫嵩,打算联合讨伐董卓,但皇甫嵩因害怕董卓而拒绝。盖勋无奈,因为小夜曲无法起事,只好和皇甫嵩一起去了洛阳。当时官员或官员以下的官员见到董卓都要跪拜在地,但盖逊第一次见到董卓时,也只是双手鞠躬,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
可惜的是,盖勋虽然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但他的势力终究是弱小的,被董卓恨之入骨。他在法庭上总是受挫,后来因背部生疮而死。他五十一岁,家人被禁止接受董卓的任何礼物。董卓把他的东园葬器呈献给朝廷,与他一起葬在汉惠帝的安陵,显示了他的宽容。
主要参考资料:
1,《元和县志》卷40龙游路
2、《后汉书·韩曙》卷五十八《禹父改臧传》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