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两者有什么区别?

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在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和材料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资产按照取得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或者按照取得时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当前义务而实际收到的货币或资产的金额,或当前义务的合同金额,或在日常活动中为偿还债务预计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比如我今天买了一台价值654.38+万的设备,那么每当有人问我这台设备多少钱,我都会回答:654.38+万。就算市面上同样的装备降价到1万或者加价到1万,我的这个也是1万。这是历史成本。

我认为历史成本是购买资产时付出的真实价格。无论未来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如何变化,如果要按照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来计量,其成本永远是我们回购时支付的价格。简单来说,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是“进价”。然后我们推断,在实践中使用历史成本核算资产是最合适的。重置成本,也称为当前成本,是指根据当前的市场条件,重新获得同一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采用重置成本法时,资产按照现在需要为相同或类似资产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需要为负债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比如公司盘点,发现一台全新的设备有剩余,但是这台设备没有证据证明其在购买时的价值,无法找出剩余的原因。我在市场上通过查询发现,同型号的全新设备需要5万元,所以我可以以5万元的价格来核算这台设备的重置成本。你有没有发现,在例子中,我强调了“没有证据证明其在购买时的价值,也无法找出剩余的原因”。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认为置换成本的关键应该是“置换”二字。替换的原因是无法获得最准确的“历史成本”,所以必须用当前的市场价格作为成本来替换其当前的不确定成本。

简单来说,重置成本就是“市场价格”。那么我们也可以推断,在实践中,如果资产出现盈余或赤字,在无法确定准确的“历史成本”时,可以选择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依据。可变现净值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可变现净值,即预计售价减去预计的税费和进一步加工销售所必需的费用。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的,按照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除预计成本、预计销售费用和资产完工时将发生的相关税费后计量。比如我有100台电视,账面价值100万元。但由于经济不景气,这些电视现在的市场价可能只有90万元,我可能要承担5万元的相关税费(不含增值税)和1万元的销售费用。其实这些电视的可变现净值是90-5-。我觉得可变现净值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大家有疑问吗?与重置成本相同。既然是以当前市场价格为基础,那为什么还要创造一个新的计量属性呢?关键在于“可实现性”,企业什么都能实现。但在日常经营中,存货、材料等周转频繁且与经营密切相关的资产。简单来说,可变现净值就是“一项资产的市场价值或估计价值——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扣除相关税费后剩余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