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及河南文化遗产简介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太康县)(2007-05-05 21:06:34)

标签:道教分类:魅力河南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太康县)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古代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30多种曲牌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个品种。三大类是:歌唱、表演、音乐,五大类是:声乐学派、表演节目、音乐体系、曲牌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门类的形成,既有传承的民间艺术,也有姊妹艺术,最终形成了太康道情独有的特色。古装传统剧160多部,现代戏60多部。这些剧很多都在长期的流传中失传了。太康道观剧自形成以来,在1957几经沉浮才改名。

“少锄两亩地,不能耽误看太康道观剧。”在豫东、皖北,太康道情曾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数千万观众。太康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道教话剧团,赢得了“天下第一剧团”的美誉。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道”是用之不竭的过去。

阳春三月,我来到了道教的故乡太康县。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他们进入了洪雪街北面一条不知名的小巷,走了十几米后停了下来。当地人指着一栋被列为太康县科学学校院的三层小楼说:“这就是道观戏班。”

木质招牌字体斑驳,木质招牌上的油漆已经脱落。三层,一层是仓库,里面堆满了道具和乐器;二楼是排练厅,只有一张桌子和十几把木椅;三楼是演员的客厅,现状已经说明了今天戏班的生存状况。

春天是演出的旺季。剧团去漯河演出,房子关着锁着。听说参观了道观剧。当地人仍然热情地邀请朱,曾经著名的道教戏剧演员。65,438+04岁,进了县戏剧培训班,登台演出。因其饱满纯净的嗓音、清晰流畅的吐字、端庄的表演气质,受到省内外观众的一致赞赏。她主演了《王金斗借粮》《张廷秀》

王金斗借粮剧照

朱拿出她的化妆照,回忆起当年演出的盛况,脸上出现了不一样的神色:“我们在安徽首演的时候,竟然演出了十几个挤得满满的买不到戏票的人,要求把现场演出用扩音器传出去。半夜了,还是有几百人围着收音机坐着,演员走在街上,行人在互相诉说。我们吃饭、拍照、洗澡、理发,群众却恭恭敬敬地不收钱。当剧团离开人世时,卖馒头的小贩扛着馒头冲到演员的车前,强行塞到演员手里。”

“我在郑州大石桥露天舞台表演的时候,和常翔宇、沈一起唱《对手戏》。没人敢休息,十场八场都没有换人,不然观众不答应。当时大家都夸感情好。在著名的现代豫剧《朝阳沟》中,包包唱到“那前腿弓,那后腿蹬,不要慌,不要凶..."

全盛时期,泰康的道情班有60多个。在豫东、皖北农村,你随便拉一个30岁以上的人,他也许能大胆地哼一出道观剧。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教剧《在前进的路上》就红遍大江南北,让国内亿万观众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教剧”。80后的《王金斗借粮》《发家致富后》等名剧被无数人津津乐道。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比赛,总是带着荣誉回家。如今,道情剧团每年麦收前都南征北战,演出400多场,大部分是在农村演出。大部分演出都是他们自编自演,河南、安徽、山东农村的老百姓给道情剧团起了个名字:“庄稼人剧团”。

不断上演的戏剧《爱》

在从太康回郑州的路上,我转到了漯河,那里有清戏班在演出。太康县道情剧团团长张在谈到道情戏时打开了盒子:“春天是整个演出的旺季。秋收和冬季过后,还会在各地演出。今年腊月二十八开始在各地演出,农历四月十五已经签约。演出的地方很多,比如安徽的临泉,河南的项城市、漯河、舞阳、禹州、许昌、开封、郑州,还有黄河以北的几个地方。我们每年都上演新剧。今年上演《出宫恨》《五世同堂》。全剧团演出60人,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14岁。全年可演出400多场,在豫剧团中首屈一指,总收入在30-40万元之间。”

然而,和其他稀有剧种一样,道教的发展并不繁荣。道情剧团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经济困难等问题,生存时刻受到威胁。

“演员每年外出演出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年底后的三四个月。夏收秋种之后,很多农民出身的演员都要回家种田,中间没有工资。这种困境迫使许多艺术家离开歌剧舞台,进入商界。”据了解,吕、、、、丁等一批道教新秀即将茁壮成长,但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的去郑州唱戏茶馆,有的外出打工。

“去看歌剧,观众,只是看着‘角落’。现在的演员太随便了,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如果让老演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新生力量,再加上政府对少数剧种给予相关扶持,太康道情一定会有观众。”66岁的朱仍然没有放弃她的道教情结。

辉煌的家族史

坐在简陋的屋子里,太康道情剧团团长张仍然兴致勃勃。随后,他慢慢讲述道清的历史渊源和故事,仿佛在讲述自己的家事。

道教历史悠久,起源于我国的道教。当时以老子为教父,以《五千篇》、《道德经》、《太平调纪论》为主要道教论著。到东汉末年,又制定了新的音乐运动(道教音乐)的诵戒方法,以诗、词、歌等文学形式书写道教题材,唱道与理,融为一体,说,“。

道情本来是一种诗意的赞美,但宋代以后,吸收了词和曲牌,演变成一种在民间讲道中传唱的新韵文,又称道歌。伴有渔鼓和简易板,类似鼓歌词。后来道情中的诗赞体主要流行于南方,是歌白交替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个分支流行于北方,发展成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道教剧种,以“儿戏”、“皂袍”、“清江引子”为主要唱腔,并采用秦腔、梆子的锣鼓和唱腔,逐渐形成各地的道教剧种。内容包括四大类:升仙剧、修德劝善剧、民间生活剧、历史故事剧、传奇公案剧。

从民国初年开始,道情从曲艺唱腔的形式走上舞台,称为“道情班”。解放前夕,戏班分散消失,建国后又复兴起来。道情擅长唱曲折的儿童家庭故事,以唱取胜,具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和民间色彩。

他的表演特技堪称一绝。早期道教唱法中穿插了一些“绕口令”,如“百家姓、三字经混唱”。演员在扮演鬼的角色时,要戴上一个形似鸡蛋的钟形假眼,眼睛会转动,这在其他剧种中是很少见的特技。

全盛时期,泰康的道情班有60多个。当时道教剧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流传着“宁可叫你脸酸,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教课”“少锄两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教剧”等许多谚语,所以太康又被称为“道教情怀之乡”。

令人自豪的经历

在豫东、皖北的农村,你随便拉一个30岁以上的人,他也许能大胆地哼一首道情剧,道情的普及程度令人惊叹。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教剧《在前进的路上》就红遍大江南北,让国内亿万观众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教剧”。80后的《王金斗借粮》《发家致富后》等名剧被无数人津津乐道。

此前,据说太康道情剧团在当地有“金奖专业户”的美誉。张的一堆荣誉证书和奖杯印证了这一说法。原来,泰康道情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比赛,总是载誉而归。

1992年《王金斗借粮》参加“天下第一剧团”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获八项大奖。该剧团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天下第一剧团”。2000年,道情剧团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化集体。2001年,后丰富获得中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金奖,后获得国家人口文化奖。2003年,泰康道情剧团以一首情歌获得河南省第八届小型戏剧小品(曲艺)比赛一等奖...同时,道情剧团多次应邀赴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深受首都人民的青睐。

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的太康道情,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剧种。太康道情被国务院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州日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创行大型系列报道

中原新闻网-郑州日报

视力保护色:█████████

为提高读者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本报自3月初起派出主要记者在全省各地采访。从今天开始,这组饱含记者热情和心血的报道,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本版持续推出。

无形文化

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

流传下来的、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不以物质形式展示的文化的统称,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手工、手工艺等传统表演艺术,以及传统节日、民俗等重要精神文化遗产。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抢救保护工作也居全国领先水平。2003年,我省成立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次年,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省正式启动。5438+今年10月中旬,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501。我省上报的57项中,有20项被列入推荐名单。

记者采访了解到,根据《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我省确定了河南省第一批46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和河南省第一批24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遴选了57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加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力度,在全国率先举办“河南文化遗产日”。

据了解,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这是第一个试点,也是濒危阶段;第二阶段,2009年至2013,为全面发展、重点保护阶段;第三阶段,2065 438+04-2020,补充完善机制。

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做五个方面的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民间文学、美术、表演艺术方面的优秀代表,将有100名入选者获得“河南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称号,并遴选10名重要传承人,由国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启动《中国民间故事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抢救和保护民间口头文学;开展河南十大民间经典的命名、编撰和出版工作;对我省1949之前创办的“老字号”进行全面普查,并记录在案;对我省民居建筑进行普查,合理开发利用经典。

河南省申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带“▲”)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民间文学/口头文学:5。

1.花木兰传说(商丘虞城县)▲2。梁祝传说(驻马店汝南县)3。舜帝传说与文化空间(濮阳县)4。《白蛇传·徐贤》(鹤壁淇滨区)

5.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焦作武陟县)▲民间艺术:2件。

1.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开封县)▲

2.王翘农民画(驻马店市汝南县)民乐:9首。

1.板头曲(南阳)▲2。中州筝派(省艺术研究院)3。养(许昌)4。司马懿胜利鼓(焦作温县)5。肤浅吹歌(郑州新密市)6。唢呐(焦作沁阳市)▲7。铜鼓舞(平顶山市佳县市)

9.武陟盘古(焦作武陟县)民间舞蹈:1。

1.官锣(周口项城)戏:14。

1.豫剧(省艺术研究院)▲2。曲剧(省艺术研究所)▲3。越调(周口)▲

4.大仙戏(安阳滑县濮阳县省艺术研究所)▲

5.罗娟戏(驻马店汝南县省艺术研究所、开封通许县)

6.目连戏(濮阳南乐县)▲7。道情(周口太康县)▲8。万邦(南阳内乡县)▲

9.四平调(濮阳县商丘市省艺术研究所)

10.大平调(安阳滑县濮阳县省艺术研究院)▲

11.道教皮影戏(三门峡灵宝市)12。罗山皮影(信阳罗山县)13。杠神(驻马店新蔡县)

14.怀梆(焦作沁阳市)▲曲艺:5首。

1.河洛鼓(洛阳)2。河南吊坠(省艺术研究院)▲3。吴王秦书(济源)4。枣树(信阳固始县)

5.丝弦道(驻马店平舆县)民间手工艺技能:5。

1.杜康葡萄酒酿造技术(洛阳)2。钧瓷(禹州市许昌)3。玉雕工艺(南阳镇平县)4。泥咕咕(鹤壁)▲

5.汤溪剑工艺(驻马店西平县)生产贸易海关:1。

1.确山铁花(驻马店)年季订单:1。

1.99重阳节(驻马店上蔡县)民俗知识:5。

1.少林功夫(郑州少林寺)▲2。太极传(焦作温县)▲3。八卦文化(省社科院)4。洛阳正骨(洛阳)

5.与上述针灸铜像文化表现相关的文化空间(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封):9。

1.马街书友会(平顶山)▲2。太昊陵祠堂会所(周口淮阳县)▲3。老子生日庙会(周口鹿邑县)4。浚县(鹤壁县)正月古庙会

5.盘古庙会(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南阳桐柏县,驻马店泌阳县)

6.百泉庙会(辉县市)7。大英社火(三门峡单县)8。民间社火(鹤壁浚县)9。窖场(三门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