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材料
/view/5189.htm#8
汝州
汝州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经历了海洋、陆地、浅海、冰川、海湾、内陆湖泊沼泽、陆地的变迁,形成了两山(伏牛山、嵩山)夹一河,你水我流的地理格局,为汝河儿女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早在1万年前,张湾村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仅次于元谋。
5000年前,景山公园公园、七岭槐树驿和张达、纸坊阎村和中山寨、安沟水库神德宫等地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原始文明村落。
三皇五帝时期,汝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他曾两次带人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广请教治国和养生之道。后来把当时最富有的汝河流域封给了雷祖二子常毅,公主。黄帝死后,昌邑之子列文继承皇位,成为五帝中的第一个皇帝——颛顼。颛顼死后,他让玄韬叔叔的孙子高辛扮演帝喾。秦死后,又传给儿子尧。尧继位后,想让位给圣人,他逃到汝州北部的嵇山。后来尧让位给颛顼的后裔舜。三皇五帝时代,汝州属昌邑部落管辖,昌邑后裔产生了颛顼帝和舜帝两位伟人。
夏末,都城在今杨楼范固镇一带的霍国强盛起来,成为夏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霍侯支持商汤统一天下,霍西南的高士伊尹为商丞相,为统一商作出了巨大贡献。汝州是世界上霍姓的发源地。
商朝时,霍作为灭夏立下汗马功劳的诸侯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统治了南至伏牛山东,西至禹州,北至嵩县,直至登封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率领大军打败了商周,并派兵包围了霍都。霍侯在开城投降,周武王封他的儿子为新霍侯。霍在整个西周相对安全,经济突飞猛进。在迁都洛阳后,汝州的战略地位变得十分重要,于是把霍地让给了儿子,把霍改为梁,把子孙迁到杨楼,为梁孝义建了小霍城。
春秋时期,蛮国崛起于梁国西南,梁、霍一度被纳入自己的版图。曼国被楚国灭后,汝州成为楚国的北境。后来,郑国打败了楚国,把汝州纳入了郑国的版图。
战国时期,位于洛阳东南的凉城战略地位受到军事家的重视,凉城地区成为封建王朝的中心。郑被韩国灭后,梁帝归韩国管辖,改为南梁,以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这时,南梁附近出现了几个大城市,如朱仁城(庙下东区)、城(梁古城)、居(临儒镇一带)、居(杨楼石台村一带)。汝州是梁姓的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县级管理。梁县位于汝州西部,属三川县管辖,贾县、阳城县位于东部,属颍川县(今河南禹州)管辖。
汉承秦制,汝州西部仍为梁郡。公元前206年,三川郡改河南郡,梁郡属河南郡。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3年,在上庄乡于淼村建立了修国,并安置了周朝后裔姬甲。公元前112年,在小屯地区设立为安国。
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阴,梁郡属河南阴。
三国时仍属梁县,属魏国河南殷管辖。东南部的小屯地区属禹州颍川县管辖。
公元280年,司马燕在洛阳称帝,历史进入西晋。河南阴分河南郡、荥阳郡,汝州仍为梁郡,属河南郡管辖。东部小屯地区属襄城县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会盟频繁。317年属东晋,后属前赵。公元365年,属颜倩,划归河南县。公元369年,属先秦,划归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属后燕,划归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属秦朝末年,划归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属于东晋。
公元420年,历史进入南北时期,政府设县,扩大虚名。汝州的建制随着北朝的变化而变化。北魏时期,汝州是中央政府辖下的一个州。公元494年,在汝州市设立南汝源县,公元527年,在阳楼梁老城设立汝北县。后设在此寺东,石台县设在霍城。在这个小村子里,东乳源县设立了成安。鲁北县自西向东领五县:石台、凉县、枝城、南乳源、东乳源。
公元534年,北魏分为西魏和东魏,汝州属于东魏。同年,南乳源县改为乳源县。公元539年,恢复鲁北郡,城修郡设在城修国旧址,迁城修郡。公元543年,鲁北县改为汝阴县,城治县废弃为梁县。公元577年,汝阴县改为河州。
文帝四年(公元584年),建立益州。杨迪大业初,益州改为汝州,管辖梁县。大业八年,由修县迁至乳源县,废乳源县。改汝州为襄城县,辖修县,统领修县、亮县、杨寨、东乳源、汝南、山东、成县。
唐代汝州建制多变:公元621年,襄城县改为益州,辖休、梁、雍三郡;公元627年,梁县移至成秀县,成秀县撤,庐山分益州;公元634年益州改汝州,领梁、郯城、鲁山三县;公元695年,在今宝丰建立吴兴(后改为龙兴)县;公元712年,临汝县在今临汝镇建立;公元738年,徐州襄城县划入临汝县,隶属都城道济(指东都洛阳),下辖叶凌、襄城、郯城、鲁山、龙兴、临汝七郡。公元758年,临汝县改为汝州。唐代汝州是东都洛阳的东南门户,设东都防御使,戒备森严。
五代时期,汝州属梁、唐、晋、汉、周五朝,建制沿袭唐制,至今仍为军事重地。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临汝县改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六县。
宋代汝州建制仍为唐朝,1105年,贾县划归应昌府。宋元和五年(公辅字1115),汝州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领两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
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汝州属于金代中央直辖的南京路,辖梁玲(含今汝阳)、郯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县。公元1207年,胡阿祥郡属徐州;1208年,派野属禹州。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军政合一的省级地方建制。汝州隶属河南江北南阳府,下辖、佳县、鲁山三县,宝丰废县为镇,下辖梁县。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对元行省进行了大改革,改为“宣政司”,只主管民政,但人们习惯称之为行省,简单来说就是设有郡县(州)、郡县的行省。汝州仍属南阳府管辖,梁县划入汝州,领贾县、鲁山县。1475年四月,汝州东南设立宝丰郡,汝州领三郡。1476年9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离南阳太远,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为由,邀请宪宗皇帝朱见深和他的朋友、河南前使节解连明一起,让汝州脱离南阳,直管行省。汝州成为河南省唯一的直隶州,由县级州升格为府级州。同年65438+二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阳县附近设置益阳郡,将原嵩县、鲁山县、汝州县的部分地区划为益阳地,汝州领芦苞、知县。明代在中央负责吏治的按察使司,设置了41个按察使司叫巡路,河南有两个,分别是河南路、河北路、汝州河南路。
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地位不变,领鲁山、宝丰、佳县、益阳四郡。
民国元年(公元1912),汝州转河洛道,仍领四郡。
1913年,楼主实行省、特区、县管辖,将直隶汝州改为临汝县,归许昌特区管辖。
1947属于豫西五特区。
1949年仍属许昌特区,1951年张庄村、莫中营村划归宝丰县管理。
1954 10划归洛阳地区管辖。
1986年撤销建制,市(地)管县,划归萍乡山城。
1988年8月,临汝县改为汝州市,属直辖省,由平象山市管理。
汝城
“汝城”之名始于东晋,东晋穆天子升和平二年(359年)。原为晋宁汝城县,属桂阳县(宋书地理)。
春秋战国时期,如意在楚国南部建立。358年,东晋皇帝穆在汝城县定居。
春秋战国时期,汝城在楚国的南部。秦属长沙郡,为陈县之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桂阳县位于长沙南部,汝城属桂阳县陈县。东汉舜帝永和元年(136),陈县在汉宁县,汝城在桂阳县汉宁县。三国时期,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西晋初,阳安县改称晋宁县,汝城属晋宁县。
358年,东晋皇帝穆升任和平。最初分为晋宁县和汝城县,现辖汝城县和桂东县。隶属桂阳县,汝城县的名称开始出现在史籍中。南朝武帝三年(559),废汝城县,设庐阳县。陈文帝天嘉元年(560),设庐阳县。隋开帝九年(589),废弃庐阳郡,庐阳郡隶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昌县,县城迁至城头寨附近,现辖汝城、桂东两县,属桂阳县。五代以后,唐同光三年(925),因李村祖父李犯忌,楚决定改宜昌县为县,县址不变,属郴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讳宋太宗和赵光义,陈一县改为桂阳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县政府迁至此址。宋嘉定四年(1211),分析桂阳县零陵、宜城位于桂东县,桂阳、桂东为两县。元、明仍桂阳郡,属郴州道。清康熙十七年(1678),调兵遣将,吴三桂起兵反清,在衡州称帝,国号纣王。曾改桂阳县为宜昌县。次年二月(1679),吴三桂病死,兵败,改称桂阳郡。
民国二年(1913),郴州、桂阳因撤州修路而撤销,两州县统一在衡阳路下,原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重名,县改名汝城县,隶属衡阳道。民国7年,汝城县直辖于湖南省。民国26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29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汝城县隶属于陈县区。1952 11月,隶属湘南行署。1954年属陈县辖区。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茹桂县,县人民委员会驻汝城县。1960年7月,陈县地区更名为郴州地区。1961年5月,撤销茹桂县,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到1988,汝城一直属于郴州地区。1994年,郴州撤地建城,汝城归郴州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