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韩洛村抗日名将王近山的成名之战
李云龙的原型
说到亮剑,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李云龙的原型是谁。事实上,几位解放军开国将军的故事,如杨成武、皮定均、钟伟等。都反映在李云龙。当然,最多的是绰号“疯王”的王金山。王金山1915出生于湖北红安,一个著名的将军县。从65438到0930加入红军,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到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团长、团长、副旅长、旅长、军区司令员、关中警备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司令员,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二军司令员兼政委,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二野战功赫赫。“亮剑”之年日军观察队的伏击无疑是重头戏,而历史上这场战役的原型就是本文介绍的汉乐村伏击战,也是王近山的成名之战。
参战部队为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第十六团。这支部队最早的前身是129师晋东纵队,10月由386旅769团1连、5连、10连、机枪2连、骑兵2连组成。5月,扩编为晋东纵队第一、二、三团。7月,靳东纵队改组。1和3团合并成新的1团,并转移到386旅。在,李云龙从一开始就是新1团的团长;现实中,王金山5月份是1942师386旅旅长,时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他是16团的直接上级。
吕宅埋伏
1943 10,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从第69师团、第62师团、第37师团共出动16旅。与伪军一起,2万余人* * *采取铁壁包围、铁滚扫荡、梳子扫荡等“铁滚三阵地新战术”扫荡太岳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 *高潮,胡宗南的河防部队计划进攻陕甘宁边区。为此,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遵照刘伯承、邓小平指示,派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第386旅旅长王金山率十六个团西渡黄河,救援延安。
5438+10月中旬,王近山率十六个团从长子县出发,于5438+08年6月跳出日军封锁至临汾,22日来到洪洞县南北。这里离林屯公路很近,公路上日军运输相当频繁,他们的戒备很松懈,所以王金山决定在汉乐村埋伏。韩乐村是公路边的一个大村,北距洪洞约25公里,西距临汾18公里。位于林屯公路入口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939年,日军就在韩乐村东侧修建了炮楼,经常有队伍驻扎保护道路。王金山的伏击地点距离炮塔不到500米,因为在这个位置,路正好在沟底,是一条只能通过丁字的窄路。
但十六团的干部不同意王近山的计划,因为这一次十六团的任务是护送部分中央官员和部分干部家属到延安,并以十六团为基础扩大为新的警备大队。出发前,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作出明确指示:原则上集中行动,只派小部队掩护侧翼,一路上不求战、不爱战,全速前进。如果发生战斗,尽量速战速决,速战速决,快速离开。所以主动打,不符合使命精神。如果我们战胜了那个问题,它将是严重的。但王金山作为最高统帅,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打!但是,王金山不敢怠慢主要任务。16团政委常祥考带领1、3营两个连、五个连,以及团直属队保护干部及家属。代团长袁带领一个排和当地民兵封锁了韩乐村东侧的炮塔,以确保伏击顺利进行。他带领二营三个连,三营四个连,一个连负责伏击。可见,王金山的头脑是很清楚轻重缓急的。65438+10月23日下午,参战的团、营、连干部在韩乐村附近乔装,仔细勘查地形。当地干部也迅速动员群众和民兵,与部队一起做好战斗准备。
10年10月24日凌晨,王金山带着思莲悄悄进入伏击位置。8时许,林屯公路尘土飞扬,日军车队明显出现。八点二十分,三辆日本车在前,十辆卡车在后,一辆一辆进入伏击圈。王金山立即发出攻击信号,负责斩首的三营9连集中火力,猛烈射击3辆汽车。日本司机身亡,汽车翻倒在路边。车上的军官从翻倒的车厢里爬出来,急忙组织兵力试图突围。与此同时,负责拦截的6连2营也已经用手榴弹和榴弹发射器炸毁了最后两辆卡车,堵住了日军车队的退路。就在这时,两边的伏击部队一起开火了,先是扔手榴弹,然后鸣枪。但是日军在这样的突然袭击下依然顽强抵抗,甚至十几个人组织起来反击八路军的机枪阵地。王近山意识到,如果战斗不能迅速解决,而日军又在时间拖延附近前来援助,形势将相当不利,于是他立即下达了死亡命令,要求部队猛冲猛打,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歼灭敌人。他也习惯脱下外套,指挥自己走向前方。部队在王近山的率领下,向日军冲锋,迅速以肉搏战结束战斗,随后兵分几路,向苏保转移。韩村村东角楼的日军队伍实力较弱,整个战斗始终不敢打。
在这场战争中,日军180余人的车队,除少数逃脱者外,全军覆没,13车辆全部烧毁。缴获一挺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两个榴弹发射器和50多支步枪。16团伤亡50余人。
事前有什么信息吗?
韩村之战虽然结束了,但是
以前很多资料说王近山一战时看到日军经常光顾林屯公路,所以在路上徒手抓一条大鱼只是顺手牵羊。只是太幸运了,他用手在网上抓到了一条大鱼。
但是现在有新的信息说王金山提前得到了信息。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16团到达洪洞县后,洪洞县武装部主任孙明烈带当地同志到部队慰问,并提到前一天韩乐村长王已报案。寒露村日军炮塔里的鬼子透露,他们的大太君后天会坐车经过这里。这个信息引起了王近山的注意,于是他决定在韩乐村伏击日本太君。但问题是,如果高级军官的行动一般都是机密信息,那汉乐村基地队级别的日军怎么会知道呢?伏击开始后,我知道高级军官被伏击了。你为什么不出来见他们?
第二种说法是太岳军区情报局长刘贵恒从临汾市得到的情报。日本军官实地考察团将经由林屯公路进入太岳地区进行实地观察。当时离林屯公路最近的部队正在前往延安的十六团途中,于是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通过无线电命令王金山消灭日军野战观察组。这种说法的疑点在于,当时八路军的团级单位普遍配不上电台。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王金山的伏击不是他自己决定的,而是陈赓司令员指挥的。这样,十六团的干部怎么会反对?此外,王近山率第十六代表团到延安后,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称赞说:“早就听说四方面军里有个疯子,没有命令也敢打。”如果有陈赓的命令,这哪里敢打没有命令的仗?
如果没有情报,伏击日军军官观察组完全是个错误,然后王近山就这么幸运了。
战场观察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最大的争议在于韩乐村中埋伏的是什么样的日军。
一般认为,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军官团观摩“扫铁滚地新战术”,但
至于180人中的军官,更是众说纷纭。最离谱的是有9名少将军官,99名下级军官,甚至还有王室成员。一战杀死9名少将,在抗战史上从未有过,所以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少将服部哲致仕,6名大队长和10名下级军官阵亡,其他人则是“支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的成员,都是中队长以上的军官。但是,这种说法有很多疑点。首先,少将直子服部哲是日军的头号人物。不过这个人在1944成为了独立步兵团第2旅的团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石家庄领兵解除武装,1947年6月战死。1943在汉洛村被伏击身亡,明显不符合史实。还有报道说他是21旅的团长,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华北方面军的序列里没有21旅。隶属于5师的21旅,于1939+01年6月参加了桂南战役,在65438年2月的昆仑关战役中损失惨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调往南方军队,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莫尔兹比港作战。1943,他根本不在国内。六个副队长也有疑问。在日本军队编制中,副队长一般是上校军衔;如果一名上校被杀,他通常会晋升为少将军衔,而日军从未有过单战追六名少将的记录。
至于“中国出兵步兵学校”,也值得商榷。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大陆有四所军校,但都是东北的关东军办的。只有中国的步兵教育队和北直的步兵士官供应队是“教育队”编制,不是学校。相比之下,中国派出的步兵教育队更有可能是纯粹的天堂。这支步兵教育队主要为基层军官提供短期训练。如果所有军官都是中队长以上,恐怕所有中队长至少需要六七个师才能达到这个数字,所以可能性不大。
另外,如果180人都是没有警卫的军官,那就更不可能了。从缴获的武器来看,基本都是一个步兵班编制的武器,所以很可能会有一个小队的队伍,加上十几个司机,真正的军官大概是100。
虽然这场战役还有很多疑问,但日军大量阵亡是不争的事实,确实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恼羞成怒的冈村宁次声称要以两个团的代价消灭八路军,于是从扫荡部队中抽调兵力进行围剿,致使其苦心经营的太岳根据地扫荡运动流产。第十六团迅速离开洪通,按原计划毫发无损地赶往陕甘宁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