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典文化史

莫高窟位于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点。莫高窟中的492个小石窟和石窟寺以其雕像和壁画而闻名,展示了延续数千年的佛教艺术。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悬崖上。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五层,最高点50米。有492个洞穴,45000平方米的壁画,2465438个彩塑和4000个飞行雕像。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石窟艺术三宝”。莫高窟最早发掘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基本结束于元代(公元1271 ~ 1368年)。在此期间,经过近千年的不断发掘,莫高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集各个时期的建筑、石雕、壁画和彩塑艺术于一体的石窟。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世纪中国的宗教和社会生活,而且显示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经文《莲华经卷六》是在1900年莫高窟中偶然发现的,里面有5万到6万件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文物。这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从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敦煌学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涵之丰富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化遗产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族和西域兄弟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化外来表现形式,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敦煌地方特色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和中外友好交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建筑艺术中的500多个洞穴中有492幅绘画和彩色雕塑,包括禅宗洞穴、宫殿洞穴、宝塔洞穴、圆顶洞穴、“影子洞穴”和一些宝塔。最大的石窟高40多米,宽30米,最小的石窟不到一英尺高。中央塔是早期保留下来的外来石窟形式,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消化吸收了外来艺术,使之成为中国的民族形式。很多都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彩塑艺术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包括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样,有圆塑、浮塑、影塑、好塑。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山野泥塑木雕像),题材丰富,工艺精湛,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唐代第17窟人像雕塑,与河西都城的统一相憎恶,且雕像在侍者附近绘有五线谱,将雕像与壁画融为一体,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高僧画像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壁画艺术石窟壁画丰富多彩,各种佛教故事、山水、亭台楼阁等建筑绘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制作的各种场景,是十六国至清朝1500多年间民俗风情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也可以发现古代艺术家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的长处,这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的标志。不同朝代的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光辉篇章,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图像史料。敦煌艺术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魏晋至北宋时期的经书、文献、刺绣、画像等约5万件。除了汉语的文字文献外,利特、波罗、慧谷、吐蕃、梵语、藏语等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文献约占六分之一。文件的内容包括宗教文献、文学作品、契约、帐册、公文和信件等。敦煌艺术的发现闻名中外,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补充和整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