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校特色结合起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一线的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获得、提高和进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知少到知多,从不开会;感情上,从没喜欢过喜欢,从没爱过爱,从没兴趣过感兴趣。本文主要探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新标准、新课程改革和新理念的出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有效教学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科学教学运动,继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受行为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有效性验证运动之后,受到了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即艺术”。然而,随着科学思想的影响和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学也是一门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依据,而且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有效教学: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时空内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基础,倡导尊重学生。因此,只有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有效教学,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真正贴近学生,让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更高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的社会功能。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实际意义不大,历史在相当一部分省市中考科目中是开卷考试,分值只有50分。导致更多的学生对历史不太关注,更不感兴趣,从而降低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应用功能。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正如法兰西的雷蒙·阿隆所说,“历史科学不再是曾经存在的东西的完全再现,就像物理学不是自然的再现一样。历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特的时间序列,人们永远不会看到第二次——人类的各种社会和文化变异。”历史科学在把握历史事实的综合和联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复杂现象的复杂性。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经验思考和理解实际问题。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怀疑现在的人看过去,不知道新来的人会看什么。”历史虽然不能再现,但鸡蛋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得到教育,唤起他们对类似社会现象的感受,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善恶美丑,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紧扣课程标准,创新教材教学设计。

1.以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

案例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目的教学:教师用PPT展示倡导民主、反对专制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后提问:“什么是民主?”“为什么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学生思考,老师回答。新文化运动剩下的内容是“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学过程同上。

分析:这个教学过程看似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它的显著特点是从知识标准出发,教师布置问题,是教师带领学生的问答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一步一步地传递知识,这直接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忽视了学生对积极的智力劳动的需求,没有在课堂上形成立体的、跨学科的信息交流氛围,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旋律。有必要确保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投入。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学习,包括适当的思维引导、规划学习活动、提供相关的学习渠道、明确成果交流的评价机制等。学生不是被动地听知识讲授,而是主动地思考、获取、交流和整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因此,如果重新设计案例1,可以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四项内容将学生分成四组,并给每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 * *参与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阅读课本,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互补、分析材料,总结基本内容,然后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寻求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也可以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对学习的理解,找出学生的不足和亮点,然后进行一些必要的深入分析和指导,补充和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2.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教学设计。

在历史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一个单元一般都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题目)。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的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每个单元下的每一课都有一个中心,每一课的中心是单元主题实施的基础,为单元主题服务。因此,教师应结合单元主题,抓住并突出每节课的中心,围绕主题开展整个教学活动。要准确把握单元主题,需要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只有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课程标准的意图,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重点,抓住教学的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单元主题和每节课的中心,教学才能做到善解人意,轻重适当,有策略地驾驭教材,避免胡子拉碴,事半功倍。如果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这一课的中心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了田萍天国运动的失败,所以要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中心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老师:历史上中国的农民阶级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虽然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一些感性认识,也比较有趣。)我们先分析一下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从自然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民阶级的特点。......

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解释,得出中国的农民阶级是革命的、落后的(保守的、自私的、分散的等。),促使农民阶级不断斗争,而落后导致农民阶级在斗争过程中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作为指导,自私自利和分散主义导致农民在遭受残酷压迫后奋起反抗,但在斗争中获得一些成果和利益后,开始降低自己的革命性,转向满足眼前利益,更无法团结起来继续斗争和分散。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材料,再次分析总结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并找出其失败的原因。

3.创新教学设计

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的理论设计不同的课型,勇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探索。首先,历史老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可以采用新课导入、课文探究、自我评价、课文总结、课外活动等过程。活动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和总结。其次,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融合。要注意学科内部的横向和纵向关系,即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国史、外交史与前后知识的广泛联系。比如在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课时,要正确处理历史课与文化课的矛盾和交织;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矛盾和交织;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的矛盾交织,会使教学既有新教学的特点,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学的特点。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学科的融合,比如将历史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融合。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大的学习工具”。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设计。

4.结合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进行教学设计。

历史来源于现实和生活,但又高于现实和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历史在生活中随处可以体现,这是历史的最初表现形式,而现实生活周围的历史遗迹或人文故事则是历史的典型表现形式。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可以用历史来解释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指导现实生活。结合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历史教学延伸到当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历史,促进学生时代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形成。首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时代感,充分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内外大事和时政热点,贯穿古今,贯通中外,时刻保持思维的开放和活跃,从历史的理论世界走向历史的现实状态。二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感受和体验的结合,从而增强历史的亲切感。当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时,学生自然会感到渴望了解,从而产生兴趣。作为历史老师,他们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最终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世界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讲授案例史2必修课“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先提出“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这个问题。并从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其表现,进而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重点分析了WTO的推动作用。最后,关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让学生讨论。

分析:从课堂教学结构来看,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教学也是围绕主题进行的。但经济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有更多的感受和体会,教学中不应该讲书本。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和学生自己完全历史化,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举例来深刻的印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现象中难以理解全球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发现全球化带来的一些利弊,然后引入了解中国加入WTO后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样会比较轻松,合理,容易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方法,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最终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各种情况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所以要注意:首先,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行,不能太高、太虚。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已学过的教材,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教学设计还必须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设计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初中生,可以多采用讲解、交谈、探究、体验等方法,而对于高中生,可以多采用讨论、研究、发现等方法,但不能机械化,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最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还要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否符合实际。因为历史看的是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和统筹规划,真正把教学设计落到实处。

(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对具体场景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和富有感情的音效刺激学生的听觉和听觉,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材料有很多,比如人和事物的图片,视听资料等等。多媒体的视觉可视性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抽象的语言表达变成形象的视听展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参与的意向。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2.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是对人的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很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引用故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们在“雅典的民主”一课中讲到公民参政,可以给学生讲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个故事。通过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权的经历和经历,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人民主权的概念和轮流执政的体现,还可以体会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一课中,我们可以用“金榜题名”和“一杯酒解放将士”的故事来说明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比如可以用“站在南门”的故事来说明商鞅变法成功的秘诀,可以用“睡薪尝胆”的故事来说明王月报仇雪恨的决心,可以用“访草堂”的故事来说明刘备爱才,最终使他在西南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故事搭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传授知识。为什么不呢?

3.通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新课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为核心,渗透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合理、安排得当,使学生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置疑点、制造悬念或直观引入的方法,也可以引入故事,开门见山,直接破题。

4.创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纸上得之,浅也,不知得也。”人要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和体验。同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也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同步完成自主学习,一举两得。

历史活动可以组织多种形式,比如让学生编历史剧本、历史知识竞赛、猜历史谜语、举办辩论赛等。就学生感兴趣但有争议的人或事组织一场辩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中央集权的建立》一课,就涉及到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评论。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其功过历来被评论。当时有人称赞他说:“今陛下兴义兵,惩贼,平定天下,国为一郡。法纪统一,自古无五帝。”晋朝有人指责他“杀人如狗”。明代思想家李治说:“始皇帝生时,李斯与之相,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圣人还是妖,不好讨论。”在组织讨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但意见不一:有同学着重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认为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混战,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计量、货币、文字等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民族团结,应予以肯定;也有学生重点批判秦始皇,认为他残暴重税,重军徭役,民不聊生,焚书坑儒,严重摧残文化,禁锢思想,应该对他持否定态度。辩题激烈,亮点很多,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水平。学生对历史上没有定论的人感兴趣。设计一节讨论课,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无论学生在辩论中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要在辩论结束后进行点评,总结正反双方的论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

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启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1.强化课程意识,深入挖掘历史教材。

课程意识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之上。深入挖掘教材是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挖掘教材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教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这次课程改革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按照同样的课程标准,可以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促使教师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使用教材,强化教研和校本意识。

2.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是时代的新产物,即将发展成为历史课程的新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一些历史声像,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再现历史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拓宽课堂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强化重点,简化难点。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进行有效的历史资源远程教育,使历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是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当然,这些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多媒体和网络手段,为教学锦上添花。

3.有效开发社区课程资源,了解身边的“历史”。

为了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校外的历史资源,尤其是我们身边的社区的历史资源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网络资源、社区史迹、纪念馆、历史人物或故事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更加丰富、生动、真实。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不愿意积极发掘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各种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人或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

标签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其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历史学科,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结合课程标准的实践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兴趣和热情;加强课内外学校和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