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管雪”思想是什么?

“管雪”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北宋庆年间,出现了儒生沈燕和侯克。到了张载的时候,管雪正式成立了。因为张载是关中人,他把自己的学说叫做“管雪”。因为张在石被称为“横渠先生”,管雪也被称为“横渠先生”。

张载出生于1020,字厚。张载这个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慷慨载物”。因为他经常在陕西凤翔县横渠镇讲学,当时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员。他的父亲张棣被任命为四川涪陵县的周知,后来死于抚州。

当时,母亲带着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健,护送父亲的灵柩前往陕西省凤翔县横渠县。因为路费不够,加上前方战事,我决定不回河南开封老家了,就把父亲葬在了横渠南镇谷的米虎岭,全家在此定居。张载以后会住在这里。

张载从小天资聪颖,丧父让他更早成熟。他从小就喜欢讲兵法和军事,关注西北。当时西夏经常入侵西部边境。1040年初,西夏入侵,1044+00媾和。朝廷给了西夏大量的丝绸、白银、茶叶等物资。

这些国家大事极大地刺激了年仅21岁的张载。他给时任陕西省副特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他打算联合地方组织,组织民兵夺回被西夏占领的桃溪失地,为国立功,扬名立万。

范仲淹在兖州军府召见了这位有趣的儒生。张载谈军事边防。他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计划受到范的热烈赞扬。他认为张载能成大事,劝他说:“儒家自有名言,何必为兵?”

意味着他作为一个儒生,一定会有大作为。不需要学习军事,而是鼓励他读《中庸》,在儒家思想上下功夫。

张载听了范的建议,回家研究《中庸》,还是不满足。于是我把佛道的书都看了一遍,觉得这些书无法实现我的宏大抱负,于是我回归了儒家。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张载终于认识到儒、释、道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1057年,38岁的张载去开封参加考试。当时欧阳修参加了考试。张载和苏轼、苏辙一起中进士。在等待圣旨的时候,张载在开封索国寺设虎椅,谈易。许多人去听了讲座。

在考试期间,张载结识了青年儒者程颢和程颐。张载与程商议后,对儒学更加自信,弃异端而致力于儒学。

张载中进士后,先后担任周琦司法官、云岩县令、漳州军法官。王安石曾征询张载关于新法实施的意见,张载不轻易同意,表示愿意旁观。不久,张载被调到明州处理苗振的案子。处理完苗振案后,张载辞去职务,回国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就“管雪”的内涵而言,它属于宋明理学中“气本论”的一个哲学流派。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是指微小的流动物质。气的概念早在秦朝就提出来了。气是宇宙本体的观点,中国人和儒家也都有过论述。张载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元气本体论。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气的无形状态称为“太虚”,“太虚”也是气。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气可以聚散,但没有天。气聚是看得见的,形成万物,气散是看不见的,变得太空。张载也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对立的运动。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二而一”的关系,说:两物不立则无形,无形则为利。他认为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二有一”和“如果一有二”。张载从气的本质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人性。性有两种,一种是天地之性,一种是性情之性。天地之性,清净自然;气质性质各不相同。

在张载看来,每个人都有天地之性。如果是这样,那么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张载还从人和事物具有天地之性出发,提出了“万人是我们的父母,万物是我们的伴侣”的仁学思想,要求君子四海而皆准。

张载提出了一系列理学命题,并给予了深刻而系统的回答。他的气论被朱、陆九渊等儒家学者所吸收,成为理学的创始人。

张载著有《崇文集》、《正孟》、《横渠艺说》、《薛婧李洞》、《张子语录》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