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城镇的无城市历史

几千年的古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开帝元年(581),齐县改为翔安县(位于今巢湖市东北),建立武威镇(位于今武威市),武威市开始成为一地的政治中心。唐代在县境内建有开城、阜阳等县,但都是昙花一现,荒废了。

北宋第三年(978年)建立武威军,武威镇由军队统治,统治今天武威市中心的菜市场。熙宁三年(1070),武威正式建县,治所在今武威市山治山北。元代武威军升为武威道,后降为武威府,统领武威、庐江、超县。州(军、路)县衙门都没变。元末毁于火。明武元年(1367),设立武威郡,在旧址重建国政。洪武元年(1368),省、郡、州、县统一,这是清朝的原因。武威在清末被国家治理所灭。民国元年(1912),武威改州为县,县府设在武威市十字街东北(今人民广场苏果超市附近)。

民国二十九年(1940),日军占领武威城,国民党县政府先后迁至庐江县蜀山、皇姑、黄屯,日伪县政府设在西街安子巷(原女子小学内)。民国34年(1945),国民党县政府回到武威市,治所设在原城隍庙(今人民广场北,旧档案大楼附近)。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全县四个县级民主政权并入无为县政府,机关仍设在原城隍庙,1956改建为机关大院。2002年春,无为县人民政府办公楼迁至新城区丰和路西侧,路东侧无为宾馆对面。

自宋初建立军事统治以来,武威城修建了城墙。北宋武威著名学者、诗人杨洁曾写诗赞美武威城南门九华楼:“此楼别州无景,山川形势吞三吴。但是,用诗很难写得精彩,哪怕是用毛笔。”由此可想而知当时武威城的气势。北宋末年,因为两次军事事件而修建城墙,城市雏形初具。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镇将军兼元帅刘政率兵攻打武威城,因久攻不下而死。这说明武威城墙是坚固的。元二十三年(1 364),加入朱元璋,被任命为对国事一无所知的夏建城。城的周长为9英里,36级台阶,高度为1.2英尺,底座宽7英尺,城头宽4英尺。华林河是东部的护城河,深度为1英尺,宽度为5英尺和5英尺。在南部、北部和西部挖了深7英尺、宽5英尺和9英尺的壕沟,华林河用于灌溉。有六个门,大东门叫楚泽门,也叫朝宗门,清朝叫朝阳门。小东门叫东津门;南门叫巡峰门,又名石峰门,清代叫盛门。西门叫大安门;北门叫镇淮门,清代叫银根门。东北门叫仓埠门。以后会不定期的维修。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沿海,深入沿江内陆,烧杀抢掠。日本警察不时传到武威,武威刘伦提出重修武威城墙。嘉靖三十五年(1556),日本警察日益紧迫,御史吴到达武威。知道知道如何面对城市的紧迫性。今年是大丰收,城里人都愿意建。吴同意修建无为之墙,并委托泸州负责济源,由知府何冲协助,拨官银3580两。城中富人孙、曹芳捐银806两,其他商人* * *捐银1700两。官费和私款665,438+0,000两白银建城。全城踊跃参与,新城工程于次年春三月竣工。城池基础埋于1 ' 2 ",三层基石,用砖石砌成,至顶。城高2尺,周长1491尺,有6座门楼。大东门城楼改名为明园塔,后被称为徐斌塔。小东门塔现在还叫靳东塔,后来叫易云塔;南门塔改名九华塔;西门塔改名为稻盛塔;北门塔仍叫银根塔;仓埠门的门楼叫清风楼。城头有12个铺位,相隔几尺,方便驻军。至此,武威城墙的格局就决定了。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下了很久的雨,南、西、北三面的城墙都被遮住了。那一年,它被修复,建造了南门外的九华桥。崇祯八年(1635),张率领起义军长驱直入泸州府,士绅建议加固城墙,将城上的两只野鸡合二为一,修建“马道”供巡察。清朝以后,城墙几次倒塌,但马上就修复了。到了民国中期,武威城依然巍然屹立。

抗战初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认为,有城墙的城镇敌人很难防守,敌人也很难防守我们,所以把城墙全部拆掉是合适的。1939六月上任的武威县长陶若存,奉命拆除部分主要道口的城墙。剩下的部分在解放后被改造成了环路。如今从仓埠门到大东门,因为城墙的墙基是沿环城河的,拆了就塌,所以一直没拆,还依稀辨认出老城墙的遗迹。

据嘉庆年间出版的《武威府志》和清末出版的《武威府地方志》记载,武威城内外共有21条街道,28条小巷,14个广场。这个城市有13条主要街道。周至(今杏花泉小学周边)前有十字街,南为土尔岗街(今南门街),南为小十字街,又名四牌楼,西为邓英街(又名儒教街),东为武神庙街。治东为惜春街,有五云亭、惜春广场,今称上亭。宋朝的宰相王林在这里建了一个花园,也叫米市。米市北街是鼓楼街,又名鹅市。再往北,横街就是城隍庙街(即上马石街),叫鱼市。后新街从东门到仓步门街,接着是前新街,南面与鼓楼北面相连的是黄花坊街,又名草市。治西是大安街(今西门街)。治北是迎恩街(现北门街),北门外的下草城街是猪市场、牛市场。东门外有码头,商船在此停靠、停靠,再由东门、仓埠门运百货进城,所以东街更加繁华。

1,0938年6月至1,0945年8月,侵华日军侵占武威期间,多次派飞机轰炸并派兵焚烧武威城,致使鼓楼(又名绥江楼)、米公庙、景福寺、夫子庙等著名古建筑,以及十字路口、米市、草市、鹅市等主要街道,

1949 65438+10月20日,武威市迎来解放。人民政府的新政策给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1958,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拓宽,路面由4米拓宽至8米,两侧留有约3米的人行道。从1966开始,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柏油。到1988,街巷沥青路面达到73600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12500平方米。如今,武威市的街道基本上都是水泥路面。金塔路、丰和路、翔安路、新立大道等主干道设有4-8条快速车道、绿色隔离带、左右慢车道和人行道,宽敞、平坦、快速、高效,展现出一派现代化的城市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