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随着时局的变化,困扰唐朝皇帝的三大问题是什么?

唐朝皇帝最终平定了席卷半个国家的安史之乱后,通过改革复兴帝国应该是可以的。然而,无论唐璜如何努力,他都无法复制以前的繁荣时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的三大新矛盾一直制约着唐高宗的行动和意志。不仅如此,这些困扰唐皇的矛盾,最终成为推动唐帝国崩溃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地区的叛乱活动被唐朝廷平定后,我国一些参与叛乱的使臣选择了向朝廷投降。此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接近尾声,但这并不意味着唐婷已经具备了绝对镇压地方的能力。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混乱,动摇帝国的根基,唐婷选择了继续维持目前的局面,即仍然赋予地方当局保存节度使的权力,这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对此,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任大师曾在《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一文中提到: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绝对不是唐帝和官僚集团的本意,而是他们对时局妥协的产物。为了保证投降的使臣不会再次发动叛乱,唐婷又增加了许多使臣来制衡投降的使臣,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唐婷主动增加巩固统一局面的难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婷颁布的国家政策越来越难以在帝国的每个角落得到贯彻。这些分离派将领越来越不愿意服从中央朝廷的命令。此时,我们的地方节日虽然表面上受到了唐帝的尊崇,但唐帝的地位已经和东周的皇帝非常接近,即有皇帝之名而无真正的皇帝。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在主动与被动并存的情况下,扶持宦官集团的势力。因为唐朝皇帝主观上认为外交大臣不可用,所以在各个地方对我们这个时代总是有戒心。但事实上,唐婷之所以能够平息安史之乱,与那些在内心和行动上仍然忠于唐朝皇帝的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宦官集团的崛起很快引起了官僚集团的不满。这里所说的官僚集团,主要是指以公务员为主要代表的官僚集团。两人在皇帝面前不断疏远对手和皇帝的关系,导致了激烈的斗争。

唐文宗继位后,试图摆脱宦官集团的控制,于是与官僚集团联手除掉异己。公元835年,唐文宗命令宦官集团首脑仇士良及大批宦官前往禁卫军官邸后院观看甘露。但因为实在太诡异了,宦官集团才洞察到皇帝的真实意图。

为了避免被皇帝和官僚集团消灭,宦官集团率先出击,杀死了许多朝廷的重要官员,换来了甘露。甘露之变后,皇帝失去了消灭宦官集团的机会,宦官集团也因为这件事而势力上升。

甘露之变是唐朝皇帝、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激烈矛盾的具体表现。由于唐帝设计的计划、官僚集团的不周密等诸多原因,失去了消灭宦官集团的最佳时机。不仅如此,由于甘露之变使官僚集团受到重创,官僚集团的权力与皇权一起被宦官集团所控制。此时的唐皇更像一个傀儡。

自执政以来,官僚集团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牛李党争”最具代表性。所谓牛李之争,是指以为首的牛李之争。

在选官制度上,牛莉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牛当认为应该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从平民地主中选拔大批政治精英,扭转安史之乱以来的政治颓势。但李党坚持按家世招贤纳士,因为李党成员大多是靠家世进入政坛的。

在对待缓冲区割据问题上,两党也各持己见。牛当认为,现在的唐朝廷不具备恢复大一统格局的条件,在处理地方节度使和藩镇时,应尽量采取保守和退让的政策。但李党坚持维护帝国统一,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消除藩镇割据局面。

不难发现,在选官制度问题上,牛党的建议更为合理。虽然科举制度本身存在一些难以消除的先天弊端和负面影响,但它比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选士方式更“科学”。至于割据藩镇,显然李的立场更为正确。如果藩镇割据的局面不消除,那么唐帝国总有一天会分裂成几个小国。

虽然他们对时政问题争论不休,并提出了相对正确的建议,但他们之间的斗争并没有最终确定唐婷的具体国策。换句话说,他们只是为了论证而论证,却没有把论证的结果付诸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牛、李两派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派系斗争,对中晚唐的政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其中,唐高宗与当地藩镇的矛盾是外族入侵;但是,日益壮大的宦官集团和长期存在的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是影响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内忧。

安史之乱后,唐廷光很难解决藩镇割据的局面。此时的中央朝廷不仅没有团结起来,反而围绕权力展开了无休止的斗争。这样,唐高宗就更加难以整合不足的政治资源来解决外敌入侵,藩镇割据的局面也越来越严重。

无休止的内耗让唐婷和唐璜失去了扭转局势的最后机会。此时的唐皇已经基本失去了对帝国的控制。随着帝国现状的恶化和唐皇个人治理水平的下降,唐帝国的国运也走到了尽头。

参考资料:

任著《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2《安史之乱与三藩之政》,作者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