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舒雅之行有感。

参观浮梁县古县崖的思考

不久前,我在距离景德镇郊区8公里左右的浮梁县考察时,参观了古代等级最高的县政府——浮梁县吴品县。回国后,我慢慢整理了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记录的对联、简介等文字资料,感慨地写下了这篇游记。

浮梁县政府简介

历史上,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曾隶属浮梁县,有着悠久灿烂的瓷茶文化。据史料记载,建于唐元十二年(公元817年)的浮梁是一座古城,历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为浮梁县治所在地。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历代为皇宫烧制御用瓷器,朝廷也经常派高官到此监督瓷器烧制。比如县里沿袭了古代县令的七品秩,浮梁县令没有资格见陶巡抚。因此,浮梁县的县令排名高于其他县,位列第五。

修复后的浮梁古仙崖建于170多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占地约95亩,规模宏大。衙院完整保留了县衙原有的风貌,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义门、大堂、二堂、唐三等。坐北朝南的政府办公大部门砖木结构,回廊相连,浑然一体,庄重轻松,厚重典雅。衙门里陈列着古鼓、官服、刑具、棍棒、十八般兵器、官轿等。庭院宽敞空旷,古树参天,有一条40米长的古铺面隧道直通大堂。

2.官邸的题词和对联

从墙上的铭文来看,古代朝代的法制比较健全,机构比较精细。它的官员少之又少,估计还不如我们纳税人现在供养的一个富裕乡镇的干部多。相对于当今社会主义中国许多闲置岗位的县级政府所需的N套领导班子,以及局、所、科、股令人恐惧的管理人员,古代的官员可谓十之八九,一人之众。(见图)

衙门的门柱上有许多警句和对联,告诫官员要勤政、亲民、做官。其中有许多值得今天我们政府中那些未经选举的各级终身官员仔细阅读:

浮梁县署头门联:“治浮梁,一柱擎天重;爱全城人,十年不离地。”

易门对联:“工作可比作官斧和利刃,可随身携带,据材使用;医学治疗可以比作如何对待医生有时用硝磺氨。"

大堂(亲民厅):两边大柱上的对联是“情理法情,无冤狱;勤政慎行才是好官。主墙上方高高悬挂的大匾下,有一幅色彩鲜艳的“克里斯蒂娜日宴”。画面两边的对联写的比较好。“铁面无私忠,当官最怕丧;努力工作是本分,拒绝礼物是清正廉洁之风。”大堂后廊的对联上写着:“不必谈政,但要息事宁人。”当官就要一般,以为什么事都关系到国计民生。"

二堂的对联有这样的话:“赏疑只,惩疑只轻;法无亲戚,法无道理。另一个环节是:“得官不光荣,失官不可耻。不要说一个官没用,地方靠一个官;吃人民的饭,穿人民的衣服,不要说人民可以欺负,他们也是人。”“民心在我心,信不易福。尊重大众,谨慎为先;国事往往如家事,量力而行,平举之,兼顾之。”

三堂(沈清唐琴)对联:“独大而自忧民;侧身世界更怀你。”中央与“莲花图”真的是相得益彰。

3.怨声载道中的法治与人治

来到典型八字形的古衙门正门,我立刻想起了“八字衙门向内开,没钱进不来”这句名言,这是小时候灌输给我们的。它说,在旧的封建社会,官员在处理案件时不公平,不公正,搞权钱交易。但还没进衙门,就在头门右廊的一个木架上看到一面巨大醒目的红边白面鼓,不禁好奇?这种鼓是专门为老百姓在遇到乡绅、小官不公,见不到上级官员时,在县衙敲鼓而设计的。

从这种普通人可以超越正常程序,平反冤屈的特殊“绿色通道”的建立,说明封建社会顶层掌权的并不都是昏君庸官。为了维持其政权的稳定,他们还关注民生,防止一些“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官员作恶杀人。家喻户晓的南昌采茶戏《春草冲厅》讲述了布衣无奈之下,前往衙门冲厅击鼓鸣不平的故事。按照旧法典,县令不能找借口压制或拖延鼓手的冤情,必须立即上庭为民判案。

为了防止这一特殊通道的庸俗化被乱用,县政府大门左侧竖起了“过诉讼棒五十”“诬告加三等”两块石碑,提醒当事人不要随意翻看诉状,不要诬告。碑文的大意是:击鼓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使用的,而鼓手和写诉状的人在县官升上法庭时首先要挨几十板子,这是为了防止一些人随意打官司。

古代对官员的责、权、利的法律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上级衙门查觉法官疏于判案不公,县官就有丢官的危险。如果发现有贪官污吏,处罚更是严厉。明朝的贪官会被扒皮,清朝的官员贪污一点钱就要面对地面。

在古代,这种“鼓怨”绿色通道和官民两相制约监督,让普通百姓可以申诉,不受地方官员压制。不知我国社会公、检、法、信访部门能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