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到五百年前发明了什么?
1.在商代,中国就有很好的马具,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马具。
春秋时期,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和铁工具的使用;《诗经》中有200多种动植物的名称,对它们的形状、习性、植物栽培、动物饲养都有记载,说明我国人民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对动植物的认识非常丰富。春秋末期,我国人民已经使用秤和砝码。湖南长沙春秋晚期至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秤和砝码。针灸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卞原始社会,用砭石针、热熨、艾灸来治病。春秋时期的秦人医和(生卒年月不详)明确提出病因是“非鬼”,而是“阴阳、风、雨、阴、明”的朴素唯物主义病因学说。公元前5世纪左右,民间医生秦越人(当时人们称他为扁鹊,生卒年不详)总结出望、闻、问、感的诊断方法。他精通内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学科的医疗技术,能运用针灸、推拿、煎药等疗法。据《史记·扁鹊列传》记载,秦越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巫术迷信,把“信巫不信医”作为“六治”原则之一;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济南市,用玻璃珠装饰。《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中国发生的37次日食,其中32次计算可靠,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日食记录。春秋公十六年有世界上最早的陨石记录。《左传·Xi公十六年》更明确地指出,坠入宋国境内的陨石是被损坏的星体;春秋鲁文公十四年记载,公元前613年秋七月“一颗彗星入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了670多年。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有31条。公元前6世纪,我国已采用19年设置闰月的方法,比希腊人早100多年。商代就有原始的钢笔,春秋时期就可以制作毛笔。河南信阳楚墓出土了春秋晚期的毛笔。
2.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到精耕细作;水利建设为中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冶炼、铸造和机械制造技术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天文学、地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家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著名思想家荀况提出了“知天人之别”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高明思想,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天命论。
战国时期的《管子·元帝》通过实地考察,论述了地势的高低、泉水的深浅以及18种不同土壤中适宜生长的植物,指出了植物的生长与土地的密切关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地植物学著作。公元前356年,商鞅改革秦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为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畜牧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据记载,秦国推广畜牧业后,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亩数约为其他国家的1.9倍。战国时期,深耕细作、积肥施肥的传统初步奠定。
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知识开始系统化、理论化,出现了《农校》、《神农》、《夜老》等农业书籍。《吕氏春秋》中的《任第》、《边土》、《史氏》等文章保存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秦农学》的片段。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能够根据牛、马的外形来判断其生理机能特征和生产技能,并据此选择和饲养繁殖动物。这种鉴定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家畜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气氛/场景
战国时期的《夏郑潇》保存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物候知识,并按月记录了自然现象和农业活动。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学书籍。物理学
《关帝子书》云:“山上若有一种石(即磁石),其下必有铜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磁铁记录之一,说明我国人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对磁铁的性质有所了解。《管子·元帝》记载了中国古代人民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计算音程确定五声音阶的“三分得失法”,是中国古代音乐规律史上的重要成果。
战国时期著名学者提出了简单的极限概念和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杵,每日半,取之不尽。”著名专家还提出了运动物体和不动物体的辩证关系。公元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子》在物理学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莫箐力的平衡和力系及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讨论:记录了对针孔成像和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观察和研究。首先提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观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之一。《墨子北学》还包含了固体传声和共振现象的应用等声学知识。墨家经典提出了中国古代简单的原子(“端”)概念和简单的时间(“长”,即周)、空间(“余”)概念。
战国时期的《庄子·徐武贵》中有共鸣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关于世界物质统一起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管子·水地》提出水是万物之源。荀况认为世间万物的总根是“气”。物质“气”说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荀况还提出了“天有其规律”的观点(即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有其客观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高明思想,尖锐地批判了天命论。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游都》载有“王立斯南端将夺天”,这是“新浪”最早的记载。《鬼谷子·牟》中也有记载“郑人取玉载司南车,故不惑”。“新浪”是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公元前239年,中国有磁石吸铁的记载:“慈氏唤铁,或引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磁铁吸铁的记载之一。
水利
《管子·度牒》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水利文献。它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灌溉和堤防工程技术经验,提出了改造河流的理想,并指出:“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中,水是最大的。”公元前597年左右,春秋时期,孙帅(生卒年不详)主持修建了邵北蓄水灌溉工程(今安徽省寿县安丰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库。自汉代以来,在邵北建造了许多城门和其他设施。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楚国和吴国的人挖了四条运河,包括汉沟。
战国时期,魏国无神论者西门豹(生卒年不详)主持修建叶工程,开凿了十二条通道。《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西门豹机智战胜宗教迷信势力和开凿运河的故事。从公元前360年开始,魏人挖了一个缺口,把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连接起来,有利于通航和灌溉。
公元前246年起,水利工程师郭征(生卒年不详)主持修建关中地区的郑国渠,引水镜河至洛水,渠长“三百余里”,“灌溉卤水四万余顷”,还采用淤地压碱的方法改良土壤。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在黄河上筑堤的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非劳所作》记载,当时魏国的筑堤专家白丹(,生卒年不详)注意到“千尺之堤,被虫洞所破”,提出堵塞蚁洞加固堤防的方法。医学和药理学
公元前597年,人们知道酵母可以治疗腹部疾病。酵母仍然是世界上普遍的健胃药。
《春秋战国山海经》中含有100多种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已公认这些药物可以治疗或预防数十种疾病。
战国时期出现的《内经》,总结了中国人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它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学知识记载在《内经》中,提出了血液循环的概念。《内经》对针灸投入了大量篇幅,还记载了九种用于针灸的针,说明当时针灸疗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内经》认为疾病是由“邪气”引起的,所有的疾病都有客观原因。《内经》也提出了积极防治的思想。地理
《管子》一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地学的许多重要成就。其中《大地测量学》一文记载了简单的矿床知识,如“山上有赭石,底下有铁;上有铅,下有银。”杜迪》科学地论述了河流的侵蚀和曲流的形成过程。《地图》论述了地图的军事用途,指出了地形、距离和城市对军事的重要性,是先秦时期地图学的重要文献。《山海吴京藏山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地质地理著作,记载了我国各地的主要山川、河流和矿产,包括70多种矿产和170多个金属矿产产地。《尚书·龚宇》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记述了九州的各种土壤、矿产、动植物资源。
据《华阳国志疏志》记载,关于挖盐井有最早的记载。
化学工程化学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有釉面砖壁和琉璃珠,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可以制作琉璃器。
体系结构
考古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在北京建造的陶井。其施工方法类似于现代沉井施工桥墩,是施工技术的一个创造。
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鲁班(似公败,约公元前507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相传他发明了很多木工工具,还创造了攻城用的梯子和一些精致的器械。河北易县燕下渡等遗址的发掘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夯土平台上建有亭台楼阁,夯土平台上安装有陶瓷排水管,并很快使用了平砖和非承重空心砖。公元前257年,秦为王,在黄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蒲津桥,这是历史上第一座横跨黄河的桥。
天文学
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1910年,中国对主枝一天的记载从未间断,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最完整的一天的记载。
战国时期,楚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在田文挑战奴隶主关于宇宙形成和结构的传统观念,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时期的石角(约公元前390- 330年)提出了简单的地球运动思想,著名的惠施(公元前370- 310年)提出了简单的地球圈思想。
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楚国甘德写的天文星占学(生卒年不详)和魏国沈诗写的星占学(生卒年不详)(均已失传)记载了数百颗恒星的位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欧洲最早的星表要好。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中国采用了回归年为365 1/4的四分之一历法,比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6年公布的具有相同数据的儒略历早了300多年。战国时期发现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次(现代实测值为11.86)而年表是根据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就是恒星的年表。
数学
春秋末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简单的计算工具——计算芯片,这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计算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有了分数的概念,四则整数运算,九九表。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分数应用的记载。《管子·元帝》、《荀子提纲》等著作中有九十九方的记载。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制造农具、车辆、武器的实践中,已经有了角度的概念。《考工者》里有很多名字。
公元前41年前的三世纪,墨家著作《墨经》中就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
冶金学
广西自春秋以来出土了许多铸造精美的铜鼓,反映出西南地区各族人民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青铜铸造技术。
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些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大型青铜器,已经与器身的附件分开铸造,再用合金(可能是铅铜合金)焊接成一个整体。战国时期《花王公基》中记载了六种不同成分和用途的铜锡合金,与现代锡青铜规格基本相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研究记录。最迟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春秋时期的铁器出土于江苏省六合县程桥和湖南省长沙龙洞坡。铸铁技术发明于战国初或稍早,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一大贡献,比国外早1800年左右。河北兴隆县寿王墓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铁模,包括复杂的复模和双腔,使用了高难度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战国时期发明的软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果,比欧洲早2000年左右。战国时期,他还掌握了块状炼铁的固体渗碳法和淬火技术。
其他技术
考古发现表明,春秋以前中国已使用铜犁,春秋末期已有小型铁农具。自战国中期以来,铁制农具变得相当普遍。河南汇聚谷玮村战国魏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农耕铁制农具。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jieg-ao(利用杠杆作用提水的工具)。西汉刘向《说苑反质》记载邓Xi(?-501 BC)教人用橘子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发明了一种抛石机(炮),利用杠杆抛石,杀死敌人。
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古矿址表明,当时已经有效地采用了立井、斜井、斜巷、平巷相结合的多阶段开拓方式。最深的立井深达50多米,井筒和巷道由太阳节式或重叠式井架支撑,使用卷扬机等提升工具。同时可以用重力选矿法分析矿床的品位,确定巷道的掘进方向,反映出当时的开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考公基》成书于战时,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重要著作。记载了生产工具、家用电器、乐器、武器的制作规范,以及城市、住宅等建筑的设置规范。战国时期漆器制造业相当发达。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
战国时期马的马具相当完善,有马鞍和马镫方便骑行。
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能够制造出相当精美的马车,河南辉县战国遗址就发现了一批战车。《庄子·天道》记载了造车人伦边以大无畏的精神嘲笑齐桓公的《圣人之书》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圣人”的蔑视。大约在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在修建都江堰工程时,在削山劈岭的施工中采用了“积薪烧”,使岩石因热胀冷缩不均匀而自行开裂。这是建筑技术上的一个创造。
3、秦朝相对短暂,其科学成就一般与汉朝有关: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居世界之首:李冰(生卒年不详)父子带领四川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冠县附近修筑了堤坝和堰坝,巧妙地设置了“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并在内江上设置了一个石人作为水尺测量水位。成功地运用了一定水头下堰流原理控制引水流量,不仅缓解了闽江洪水,而且”。都江堰工程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创造性,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至今仍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天文学,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出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