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哲学的历史差异及其现实表现
中西哲学产生条件的比较
刘祥雄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的阶段,产生的过程不一定清晰,相反可能模糊。这需要探索事物的来源,从零开始,理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并试图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哲学也不例外。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经历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出现了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两次转向。现代西方哲学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认识论上,而现代西方哲学已经开始向人本主义转变(当代哲学的特征并不明显,以现代命名的广义文化更多分布在文学批评、人类学和一些边缘问题上,但仍处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仍继承了古希腊的哲学精神,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中国哲学的产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找不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完全脱离传统或者创造新的传统。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哲学始于《易经》,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概念,如阴阳和五行。此后,中国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和理论基础往往来自这些传统观念。纵观中国哲学,各种学说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各个学派讨论的问题不同,但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上,即都表现出对人的关心和规范。
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比如古希腊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的初始阶段,中国哲学也不例外。但由于古希腊典籍的缺乏和资料的不完整,流传下来的往往是一些传记作者或哲学家的零碎记载,这极大地限制了对古希腊哲学家思想的全面了解和中西哲学的比较。以下主要是对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产生之初的条件进行比较,试图从源头上揭示中西哲学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两种哲学的走向和发展,最终实现相互交流和融合:
一、自然条件:古希腊多山,不具备农耕条件。它不像大多数古文明那样有肥沃的土地,但它适合种植果树,尤其是葡萄和橄榄。它生产的大部分葡萄酒和橄榄油用于出口。所以,从根本上说,古希腊还是农业经济,而不是某些学者认为的商品经济。在像中国这样陆路交通不畅,农耕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发展必须利用其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然后才能通过海洋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流,交换需要的商品。因此,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明(如亚洲文明和埃及文明),学习他们的成就和文化精髓,并对其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古希腊特色的哲学-科学文化。在自然因素方面,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古希腊有很大不同,因为中国的自然条件与古希腊不同。首先,中国地大物博,陆路交通便利,农业比较发达。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内陆国家(甚至集中在几个诸侯国)之间交换所需要的商品,但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很困难的(因为虽然中国也有很长的海岸线,但太平洋是在当时的通航条件下)其次,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同一地区的文化往往是相似的。比如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要么没有根本的差异(比如印度文明),要么就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卫星国”。虽然它们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面对自己的“内在文化”。这样的外部条件把中国文化的视野限制在了一个相似的传统环境中,成为了一种内向的文化。再次,中国的文化是当时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往往很难接受和认同文化滞后,而文化滞后却能很好地接受和认同先进文化(如古希腊、日本)。所以在这么多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和其他不同文明的接触比较少,然后从其他文明引进不太先进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完善的文化结构。这些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封闭的自我发展和稳定。
二、社会条件:古希腊由于自然因素的阻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难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城邦自然隔绝,有利于各城邦独立自由发展。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根据城邦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政府,产生了多种形式的政府,包括暴政、寡头、贵族、共和、民主、君主等等。这种情况“确实得益于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希腊政治组织能力下,这一地区相对碎片化的地理环境”(1)。在多元的环境中,可以促进相互比较和思考,人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激发了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在相互比较中形成新的更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古希腊著名的民主是在一些松散的城邦中形成的,这些城邦一般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因为在民主制度下,可以允许自由思想和相互辩论合法存在,这就允许甚至保护了公民的自由思想权利,有利于一些背离传统或者在当下很时髦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一些有权势的人经常邀请一些“名人”聚在一起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化。有些人试图开辟其他道路或批判传统——而不是简单地继承它,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超越传统(主要是巫术和神话)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古希腊哲学的新传统:超越传统。所以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所以城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为古希腊哲学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在中国,中央集权国家的早期形成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直接继承自巫术和仪式的传统的尊天祭祖思想,产生了以家庭为中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的国家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并通过国家权力大力弘扬,使思想传统形成的更早,更一致。另一方面,更严格的意识形态束缚把思想自由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虽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有过繁荣时期,但已经是在传统陈规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讨论、研究、辩论的空间很小。大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作为政治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这使中国哲学整体上进一步向伦理(政治)方向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无法超越传统,都是在传统的限度内进行的。他们的理论也试图从古代传说和古籍中寻求证明来支持自己的理论,这也说明了中国哲学并没有对传统采取正面的批判,而是继承和阐释,并且这种态度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三、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一部分人可以直接摆脱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来源于“生活的必需品和各种使人快乐和舒适的东西”(2)因此,在古希腊,政治和哲学的讨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之后获得了物质前提,但大多数人主要思考的是政治问题,而有些人转移了注意力,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以及人和社会,转向自然和现象背后的原因。用理性代替经验去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惊叹于各种自然现象的奇妙。“首先,他们惊叹于各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并逐渐积累了一点一滴的解释。解释一些重要问题,如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创造”(3)。并试图寻求各种自然现象背后的非神性的、不变的原因,试图用理论证明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清晰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进而产生古希腊特有的哲学-科学思维模式。但是,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比古希腊更加繁荣。有了物质满足前提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像古希腊那样“惊叹”大自然?原因如下: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验的作用。在中国的各种理论中,无论是科技还是伦理都需要实践,就连哲学也不例外。所以,中国古代科学一直是实用技术和各种发明丰富,但缺乏科学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在物质满足的前提下,但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并不独立,必须依附于权贵,受到权贵的哺育,所以他们需要为权贵的争权夺利服务。所以学者关注的重点是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而不是像古希腊哲学家那样关注自然这种“无用之物”。相反,在古希腊,哲学家和达官贵人的关系一般是平等的,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有些哲学家甚至本身就是贵族,所以他们可以自由独立地思考。中国相对例外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不是为贵族服务的学者。他们的哲学思想也与古希腊最为相似。他们都提出了关于起源的观点(甚至进一步提出了“道”的一般起源的规定性)和丰富的辩证观点。但是他们形成的道教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而是中国文化讲究人事的大方向决定的。最终,道教变得主要关注人类的生存。虽然他们也讨论自然,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不是寻找世界的本源,从而形成了与古希腊哲学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成为修身养性的宗教。第三,古希腊哲学把自然作为认识的对象,中国在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影响下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以及他的尊天孝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中“尊天”思想尤为重要,而“尊天”是建立在信仰和敬畏的基础上的,所以它把天看作是不容怀疑的东西,具有神圣的地位。至于这个“天”是上帝还是别的什么,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不言而喻,没必要在意。所以“天”并不像西方神话、宗教那样具有神灵的巨大力量,也不具有万物起源的至高无上。万物虽来自“天”,但需要阴阳的变化和五行的化生才能产生万物,所以并没有像古希腊哲学那样形成一种绝对的思维方式。总之,中国文化在面对自然事物时,总是避免关注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更多的是陷入现实。它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经验来规范人的行为。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它是什么?”而中国的哲学讨论的是“怎么做?”。
上面已经讨论的是中西哲学一开始的相互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中西哲学在方向和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但从对比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为中西哲学的融合找到新的立足点和结合点,从而为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国很多现代哲学家都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整合这两者,所以这部作品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以后再来讨论,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过于轻率,让大家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