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演变

1)威权集权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通过军政官僚机构管理和控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天皇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上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世袭、君尊臣卑。皇权越来越被推崇,臣民越来越卑微,这是古代专制主义集权发展的大趋势。

(2)集权专制主义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地方民族大一统的出现,为中央集权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了满足新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建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为秦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将韩非子的理论付诸实践,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它不仅包括皇帝对中央官员的控制,还包括对地方官员和各级人民的控制,从而将专制决策模式与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这是战国以前分封制的一大进步。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封建统治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的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使威权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面临严峻挑战。景帝为了解决王国的问题,在割据诸侯的基础上,平定了七国之乱,收回了王国的官员任免权。梁武帝在位期间,颁布了恩宠法令等措施,解除王国的威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封建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治体制基本定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④隋唐时期的完善

在强化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前丞相的权力分散在三省六部。这一新措施被唐朝继承和发展,使中央集权更加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也是适应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执政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完善了专制集权。

⑤北宋的强化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了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一杯酒解甲归田”等措施,收回了朝中将领和我军军权,将地方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恢复给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这加强了中央的讨论,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导致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严重问题。

⑥元朝的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广大领土的管辖,设立了中书省;地方政府实行省制。它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古代郡县制的重大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⑦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了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除了宰相,将权力分为六部分,使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终结。在地方被裁撤的省份,设立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代各地设置工厂、卫生特务机构,用八股招官,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袭明制,随后设立兵部,设立文字狱,使中国的专制集权政治体制达到顶峰。

(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评价。

集权专制主义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而保证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持统治,需要强大的政治力量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靠强大的政治力量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抗击重大灾害。

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制度,它承担了两种国家职能:一方面,它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它还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作用。

它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同时产生了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往往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政治素质,因为皇帝的个人因素对政局的影响很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宦官专权、任人唯亲、外戚干涉政治等。)可以说是专制集权的副产品。其负面效应在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越来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