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的历史气象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位滋养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这是女娲。据说天地开后,大地上虽有山、湖、花、鸟、兽,却不见人类的踪迹。伟大的母神女娲想要创造新的生命,于是抓起地上的黄土,揉成小人的形状,模仿水中倒影的自己的形状。这些泥人一放在地上,就活蹦乱跳的,女娲给它们取名叫“人”。就这样,她用黄泥编造了许多男女。但是用手捏人的速度毕竟太慢了,于是女娲成功地捡起一根草绳,把暗黄色的泥巴搅到地上。于是,泥浆溅落的地方就成了人们跳来跳去的地方。所以地球上到处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女娲还撮合男女,告诉他们要有自己的后代,代代相传。在神话中,女娲不仅是创造人类的原始母亲,也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半边天空坍塌,露出可怕的大变化。半边天空坍塌,露出可怕的黑洞。地面上也有巨大的裂缝。山上燃起炽热的火,地下喷出洪水。各种野兽,坏鸟,怪蟒冲出来危害人类。看到人类遭受如此悲惨的灾难,女娲竭尽全力修补天地。她先从灌溉河中挑选出许五彩石,融化成糊状,把天上的洞一个个补好。他又打死了一只大乌龟,砍掉它的四只脚,站在地球的四边撑起天空。然后他杀死了黑龙,赶走了各种飞禽走兽,用芦苇灰堵住了横流的洪水。从此灾难平息,人类得救,天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女娲还制作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让人在工作之余也能乐在其中。

女娲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人物。这个神话反映了当时对人类起源和自然现象的幼稚认识。至今,女娲的神话传说仍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人民中流传,他们把她作为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女神。相传她曾炼五色石补天,以土造人。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仁慈地创造了我们,勇敢地照顾我们远离灾难。她是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崇拜的造物主和始祖神,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娲文化。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竹山女娲文化,那是女娲曾经试图补天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发挥女娲文化的实际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融合。通过整合,进一步提高竹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通过整合赋予女娲文化新的时代精神,通过整合将古老的文化力量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女娲文化的作用。

第一,融入地域文化,提高竹山作为女娲炼石之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女娲文化是由女娲传说和民间女娲崇拜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当今学术界对女娲的真实性没有异议,但传说中的神话内容被认为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表达了原始时代人类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例如,袁珂先生曾在《古代神话选编》中指出:“女神补天的神话,看似是一个复杂的场景,实则只是一个洪水灾害的故事。女娲就这样杀了魔,除了妖怪,还挡住了洪水。女娲可以说是神话中最早治理洪水的英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值得探讨。女神补天造人的童话,在普通人心中是真实的。茅盾先生曾指出:“神话是古代流行的民间故事,描述的是神灵超越人类能力的行动。虽是荒唐,古人相告,却信以为真。”【1】其实不仅古代人相信,现代人也相信。就像神对于西方人是真实的,真武大帝对于中国人是真实的一样。所以从民间意义上来说,女娲传说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女娲的故乡在哪里,石头在哪里,众说纷纭。陕西省平利县声称他们是女娲的故乡。河北省歙县从2003年9月开始为女娲举行公祭仪式,并举办女娲文化节。山西平定的浮山,说他们是女神补天的遗址;辽宁省牛河遗址有一个炼女娲石的钳壶。在四川雅安街头,有一尊高达10多米的女娲雕像。连香港都来加入女娲的热闹。据说当年女娲补天的彩石,掉了一块,成了今天的香港。虽然我们在《康熙字典》中对“瓦”字在竹山有比较权威的解释,第三条:“女娲山位于云阳竹山县西,相传石精补天。”作为证据。笔者还从上海古籍书店于5438+0964年6月和5438+0年6月印刷的《静音乡杨军志》中找到相关记载,即“女娲山在(竹山)县西,金川燕子山在平利县界对面,俗说女娲在此炼石补天。”这个记载虽然涉及到古代地名和区划,但肯定说明女娲炼石地点在竹山县,而且这个记载比《康熙字典》早了近200年,应该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你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古籍的信息。即便如此,这些论点仍然是单薄的,仍然有两个缺点。我们知道文化可以分为文字层面、文字传承模式和口头层面、口头传承模式。我们上面的论证只是文字层面,口头层面和口头传承还是有欠缺的。另一方面,任何文化的存在都必须有其生长的土壤,而没有阐述文化环境是上述论点的另一个不足。如果把女娲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合起来,就可以弥补这两个不足,从而提高竹山为女娲炼石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考古界普遍认为,女娲神话对应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所以这个时期是否有遗址也是考虑女娲是否在此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鄂西北不仅有大量的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遗址,而且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已发现60多处旧石器遗址,包括洞穴、荒野和汉江阶地,其中10多处旧石器遗址较为重要。它涵盖了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特别是云仙派的梁紫,先后发掘出两个距今654.38+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云仙人”。它的发现否定了非洲是人类唯一发源地的观点,证明了鄂西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鄂西北的原始文化更加繁荣。目前,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已查明近65,438+000处,分布非常密集。除了仰韶、屈家岭、石家河,还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因素。仰韶文化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面貌。这一时期的遗址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时间跨度也很长。如郧县清龙泉遗址、竹山县霍山遗址、房县杨碧岭遗址等,都包含了近3000年的仰韶、屈家岭、石家河等文化遗存,足以反映出古代这里悠久优良的文化环境。女娲文化诞生在这片土壤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民间口头文化的角度看,女娲创世补天的故事和民歌在鄂西北广为流传。竹山就更不用说了,在云县、房县、神农架等地的山村里,不仅流传着女娲创世补天的故事,而且内容比古籍记载的还要详细。文字中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散见于不同的古籍中。《太平御览》和《风俗通》中记载了“拉土造人”的传说。《独异志》中记载了女娲、伏羲兄妹的婚姻,《淮南子·兰明训》中有女神补天的神话,而鄂西北女娲的传说却在一个故事里。讲述了洪水过后女娲和伏羲兄妹为了人类的延续而不得不结婚的故事,以及女娲炼石补天等传说。其中在房县、云县、竹山、保康、神农架等地流传的歌曲《等尸》、《暗传》中有详细描述。在胡崇俊收藏、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暗传》中,详细描述了女娲造人补天的来龙去脉,长达26页,540多行。可见女娲造人炼石补天的传说在鄂西北流传甚广且详。不仅如此,鄂西北还是神农尝草采药、筑树为屋、跨鹤升天的地方。伏羲、女娲、神农合称黄三,《风俗通》说:“伏羲、女娲、神农为黄三”。《潜夫论》说:“伏羲和神农是黄三。一个是女娲。神农是女娲的继承者。神农架,神农居住的地区,是流经竹山县的受阻河的发源地。女娲在堵江中游补天,神农到堵江发源地尝草采药。巧合的是,竹山不会是女娲补天的地方吧?

同样能为竹山是女娲补天之地提供旁证的,是关于女娲故里在陕西平利县的说法。竹山、平利在秦汉时期曾属汉中郡。明成化十二年竹山设竹溪县之前,竹山与平利为邻县。2003年6月5日至10月,平利县在安康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女娲文化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多位历史文化专家认为,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应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该县的女娲山就是传说中的“女娲研究所”。它们取材于古代历史地理著作,如《华阳国志》、《十路志》、《新唐书》、《路史》、《九域志》等。,并认为这是女娲“做人”的地方。平利女娲山西北有伏羲山,两山之间有来卧寺、黄高寺、黄三寺等古遗址。在网上,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名为“女娲故里”的网站,平利县在女娲文化的研究上走在了他们的前面。但他们的先行研究不仅没有阻碍我们,还为我们确立竹山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地提供了证据。一是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古籍的依据。就像他们引用唐五代的不同记载一样?卷八记载“周放尚勇有伏羲来卧寺,云为民开垦之地,史迹在此。”自春秋战国时期楚灭雍以来,尚勇一直是竹山(包括县前竹溪)的古称。竹山县的历史在清代顾祖禹所著的《读史记纪要》中有明确记载:竹山县“今周为雍之国,为雍之县,因汉属汉中郡,后汉亦为雍之县,魏晋建安末设,因宋齐亦设雍县。梁析置县,西魏改竹山。唐武德复辟周放之初,统治此地十年,州府迁芳岭,治竹山县。因宋元,明洪武初省,十三年恢复竹山郡,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改为此属。”[2]从引文中可以看出,竹山县应是唐五代时所称,《异志》作者可能习惯于古称,无论如何。

尚勇是竹山,不是平利。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说法,引用了陈清雷蒙和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相关记载作为佐证:“女娲山,在县城(竹山)西九十里,传闻女娲炼石补天之处,有来沃寺。”[3]虽然《异志》说地要为人所用,但造人补天的是女娲,来禾寺也是这么说的。这里反复引用,不是否认平利是女娲造人的地方,而是证明。也经过了多方面的反复论证,不会因为一句语录错了就全盘否定。其次,为竹山成为女娲补天之地提供了地理支撑。竹山和平利,古代相邻的两个县,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强调女娲造人,而我们侧重女娲炼石补天,这在地理上是有逻辑的,可以互相印证。

第二,结合时代精神,赋予女娲文化新的内涵。

女娲传说是一个远古时代的故事,在它看似荒诞的外表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该认真探索,融入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发挥其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从时代的需要来看,女娲传说至少包含了以下三种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一是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勇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女娲当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天崩地裂,水火泛滥,野兽肆虐,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她挺身而出,帮助苍天,捕杀野兽,阻止洪水,拯救人类。说明天可以修,地可以撑,水可以灌,火可以灭,所有猛禽怪兽都有可以逃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如果我们今天有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勇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那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障碍不能跨越,什么私利不能舍弃,什么成就不能实现。

二是勇于开拓、富有想象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传说中,女娲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和创造者。在洪水浸透天空,人类即将灭绝的时候,她创新了用芦灰止水,黄土造人的方法;天破之后,她创新了炼石补天的方法;在地球崩溃之际,她创新了支撑天空的措施。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值得后人效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创新精神,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都依赖于创新精神。有了创新精神,一定会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

第三,修复自然生态的缺失,维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传说中女娲面临“四极废,九州裂,天不重叠,地不盈。”自然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环境十分恶劣。她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柱,积芦灰止淫水。恢复了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维护了自然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我们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上的森林、草原、湿地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消失,沙漠面积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逐年增加,沙尘天气正在蚕食着美丽的春天。地下水、石油和各种矿藏被大量开采,其中一部分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枯竭;工厂和家庭排放的废水和各种废弃物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杀虫剂正在日益污染地下水和食物;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大量排放到大气中,破坏臭氧层,气候逐渐变暖。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正在被破坏,并在迅速退化。现在人们迫切需要女娲精神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与旅游产业融合,将古老的文化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风景没有名字,文化才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中,旅游业的发展才会长久。旅游是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因此,女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发挥女娲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女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打造一个女娲文化的竹山平台。旅游需要景观,文化需要载体。据古籍记载和听竹山的同事说,女娲山脚下曾经有一座来沃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拆除了。现在是时候重建一座更加宏伟的来沃寺,记录女娲在这里补天的传说了。一是打造竹山旅游的景区;第二,纪念这位伟大的女神,弘扬女娲精神。同时在竹山县竖立了补天女神像与之呼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用县城的女娲雕像宣传宝丰女娲山的景点,为旅游线路的建设打基础。至于建设资金,可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招商,一定时期的门票收入可视为投资回报。这对两个文明建设都是好事。为什么不呢?

第二,左右联动,建设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旅游线路是将多个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有机链条。分散碎片化的景区很难满足游客六大要素的需求。只有把景点结合到线路中,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女娲炼石补天景区建成后,要注意线条的组合。其实这种线路组合有很多选择,应该更多的根据游客的需求来设计。可以把竹山县内的景点组合成一个短期的一日游,也可以和武当山-房县温泉-竹山女娲、石羊故居-十堰市打造一条两日游线路。还能和平利、神农架形成一条古老的神话线。总之,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为了增强吸引力,应该左右结合,形成不同的线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开发以女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商品。竹山的绿松石是女娲补天用的奇石。据我所知,竹山的绿松石产品更注重借用文化的力量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和生命力。但是,它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即使是利用女娲文化开发产品,也还是大有可为。例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对于这里写的石头的来历,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是女神补天的残迹。后来变成了“通灵宝玉”,跟着转世的贾宝玉来到人间。贾宝玉的名字其实是“假宝玉”,真石头。《红楼梦》讲的就是这块真石头来到人间,历经沧桑的故事。《红楼梦》中有一句诗为证:“无材补天,枉入红尘久矣。这个部门在我们后面,谁会记得做一个奇怪的传记?”[4]据此,我们可以根据《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故事开发一系列旅游商品。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书中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的样子,为孩子开发一个特别的纪念品:“通灵宝玉的长寿锁”,等等。只要认真研究,就会引发很多新的想法,开发出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旅游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