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历史
吴江郡的沿革吴江郡建立于侯亮开平三年(909年)八月,五代王钱镠请求朝廷将吴县南部和嘉兴北部划入,建立吴江郡。
因为发源于松陵西部和南部广大的太湖下游水网的吴淞河,在晋唐时期属于吴县,所以吴淞河当时也叫乌江,设市时以河命名。
并以松陵为县城。
县城东西长180里,南北长150里。
元二年(1296),乌江县升为州,县治改为州治。
明朝洪武二年(1369),吴江县改州为县,州治改为县治。
清雍正二年(1724),两江总督查碧娜委以苏州、松江、常州重任,请求朝廷升州分县。
雍正四年,在吴江县西部设镇江郡。
这两个县以河流为界。
北起瓜泾港西入口,向东进入七里港、书院河、西塘河,过大同大桥,向西进入小东门河(现人民医院),进入松岭宾馆门前、三角井,向西出口,向南进入何澄河,进入伍家岗、航川路,从八大大埔港进入运河,在王萍镇向西进入安德桥,穿过迎瀛湖。
边界西边是震泽县,东边是吴江县。
两县同市管辖,吴江县政府就在今天市* * *大院,震泽县政府就在今天武都宾馆东边。
明朝元朝(1912),两县合并为吴江县。
据清乾隆《吴江县志》和白《震泽县志》记载,吴江在建县前的地理归属,“自秦至初唐,松陵地属吴(县),地属吴城”。
这期间,据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吴迁城东乡为东郡。
东界东移至平望关河(今江南旧运河),北界有两个东西向的洞庭山,与塘沽相连,通往北方港口,南界达新市、乌镇、林爽、石莲、含山,西界在湖州府以东28里。
文帝九年(589年)东移,重归武城。
从那以后一直到唐朝,吴县和吴城都归苏州管辖。
按照东移县的范围,今天的王萍西部是东移县管辖了300多年。
注:古代的武城县就是今天的湖州市。
婺城是秦郡,所以位于今天湖州城南10公里左右一个叫婺城的地方。
东晋时期,迁到今天的湖州。
那时候的太湖海岸线可能比今天要南,今天的湖州城可能是一片沼泽。
自东汉末年以来,太湖西南的东西苕溪地区逐渐开发,牙数不断增加,需要增设县级行政区进行管理。
于是三国吴保定元年(266年),指定吴军、丹阳九县,设吴兴郡,管辖吴城(今湖州市)。
综上所述,在吴江建县之前,王萍是边界,松陵镇是北部的中心,武城县是王萍的南部。在此期间,西部由董倩县管辖达300多年。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萍西应划入吴县;元和五年(810)湖州刺史范疏浚平望邑南运河后,南部应划入吴县。
建县后吴江的地域归属,从吴江建县到清朝末年,一直归苏州管辖。
吴江郡演变元年(911),王钱镠命苏州人和指战员在吴淞河源南北各建一城,史称南津、北津。
后来程楠被废,北城被后世称为县城,周围五十步。
宋嘉佑二年(1057),吴江知府于佩重修南北门。
元十二年(1352),大鲁花赤扎牙重修北门。
元十六年,吴王张士诚将县城扩建为方圆五里二十七步。这堵墙高2英尺,厚65,438+0英尺。
建有四座陆门,分别命名为东、南、西、北门,方向相反,门上建有一座鼓楼;水城门有东、南、西、北、小东水门5座,玉带河东城楼外濠河水门(今红旗路);更铺了180处,凿开濠河绕城深浅不一,宽窄不一。
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县陈耀碧重修东、西、南、北塔,分别命名为朝阳、望山、望河、王恩。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防倭寇袭扰,知县杨志修筑城墙,高3尺1尺,厚1尺,长1084尺5尺,四座月城,2222座城楼,两座敌楼。
三十六年,知县曹以林用陶壁装饰城墙表面,防止雨水侵蚀城墙。
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刘定国加修城墙,包括2351,36个窝铺,36个箭台,4个炮台。
雍正四年(1726),吴江一半位于震泽县,各郡下辖。
当时城围城,宽几尺,深四五尺。
七年,前吴江知府许重修城池,重建东门和南门城楼。
同治十年(1871),吴江郡的虞明侯和震泽郡的王万共同修建城墙。
23年(1934)至26年,县令徐友传重修北门塔。
1949年吴江解放时,周边城墙残缺不全,只有一座北门城楼。
在1958拆迁。
1990只剩下南门以西约20米的土墙基础。
震泽镇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张敬尊在今震泽镇设立震泽阁,震泽之名开始在知止出现。
南宋绍兴(1131-1162)初设震泽巡检司,震泽称镇。
震泽是太湖的古称。唐朝时,因靠近太湖,故称震泽。
同里古镇
唐朝时,同里叫同里,是一个村落。
南宋绍兴(1131-1162)设立同里巡检司。
按照宋的制度,官员会镇守。
同里从此就叫镇了。
《旧志》中还有一种说法,同里原名浮屠,但因其名过于华丽浮躁,故将“浮屠”二字从田中去掉,田与屠合二为一,改称同里。
至于沃土的由来,据说是浙江富阳人耕种开发的,故名。
唐宋时乡镇设在九里村,元明时移至现址。
因乡内有三条东西平行的河流,故古称铜川。
同里虽近运河,却隔着庞山湖,历史上一直被士绅视为世外桃源。所以深宅大院多,书香门第多。有桥云“一片月光含规矩影,两岸书收歌”,是同里的真实写照。
王萍镇和王萍的名字
汉通运河,开凿山西汤涤,看军事地理位置重要。
唐朝时期作为驿站设立,文宗在里昂统治时期(827-840年)由驻军副将把守。
熙宁年间(1068-1077),在王萍建立了军事基地。
按照宋朝的说法,镇是军官把守的地方。
从那时起,王萍开始给这个小镇打电话。
建言杜南(1127),从平面上看,是三辅司的重点,更有甚者,被重要官员下令把守。
元十六年(1356),淮东张士诚占领平江(今宿州),十七年在筑砖石土城,周长三里,东有旱门,北、南、西三水门。
这是吴江三市之一(另外两个是七都吴邹的县城和湖城)。
武元年(1367),明太祖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女婿潘,毁城为镇。
明朝宣德二年(1427),陈克礼写了《瀛湖八景》,其中“相传自隋唐以来,此处一波人潮,居民甚少。从南到北,芦苇荡间有池塘和道路,天与水乍一看是平的,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是平的。”
松陵名字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设松陵镇。
松陵位于太湖和吴淞江的交汇处。当时是个泽国,只有镇站比周围地面高,就像一座小山,上面有松柏树林,所以叫松陵。
当时该镇是军事重镇,是吴县的南大门,防御地位重要。吴越打仗的时候,还叫李泽、松江。
元十五年(1278),置松江府后称姜尚。
吴淞江的“宋”字有水部首。
侯亮开平三年(909),吴江郡位于苏州府城附近,故作为吴江的县城。
到了宋代,松陵镇还是“城不十里,城不挤千人”,但到了明朝弘治元年(1488),已经是“民生富足,城内外人住相邻楼,满是烟火,亭台老人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