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洪水是哪个月?它有多大?
1954期间,由于气候异常,雨带在江淮流域徘徊时间较长。中下游雨季比常年长1个月,雨季持续50天,雨日多,覆盖面广。4月,鄱阳湖系统开始普降暴雨和大暴雨;5月份雨区主要在江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等省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其中鄱阳湖系统在500毫米以上;6月主雨区仍在长江干流以南,较5月略有北移。500毫米以上的雨区向西延伸至湖南澧水和洞庭湖,总降水量比5月份增加7%。7月,雨区北移,降雨中心分布在江淮流域干流以北。这个月是汛期降雨量最大的一个月。中下游各站6、7月降雨量多为同期平均值的1-3倍,汉口站7月降雨量为多年平均值的3.14倍。8月多雨地区主要在四川盆地和汉水盆地;9月降雨基本结束。
7月上半月,上游进入雨季,上荆江宜昌站、各站水位出现大幅上涨。7月30日和8月2日,宜昌站分别出现6.26万m3/s和6.68万m3/s洪峰,与中游清江和张炬洪峰相遇,造成荆江河段持续紧张,加重了城陵矶以下主要河段的防洪形势。
中游最重要的控制站汉口,随着中游支流洪水的出现,5月中旬以来水位频繁上涨,6月25日已超过警戒水位(26.3米),7月以来由于上游出现洪水,水位持续上涨。7月2日洪水位超过1949 27.12m,6月8日最高洪水位超过1931年28.28m(当年保证水位),8月6日洪峰水位达到29.73m,为实测最高,对应洪峰流量为70。下游大同站洪峰水位16.46m,超过历史最大值1.66m,最大流量9.26万立方米每秒。
虽然当年按计划分洪和天然决口总量达到654.38+0023亿立方米,使长江中下游各站洪峰水位降低了654.38+0.93米至3.35米,但由于654.38+0954年长江中下游洪峰高度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沙市站超警戒水位29天,城陵矶超警戒水位汉口站超警戒水位100天,超保证水位52天,6月3日退至警戒线10;大同站超警戒水位109天,超保证水位88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