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详解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从指导思想来说:

按理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没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巩固政权。那为什么苏联在俄罗斯建立后没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呢?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攻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打败国内外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世界大战和革命后,苏俄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必须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打赢战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这一特殊条件和特殊历史时期实施的特殊政策,因此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2.从措施来看:

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斗争中,余粮征收制度的实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集中了全国所有的原材料、物资和人力资源储备,保证了红军的武器装备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取消自由贸易,一切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打击了富农利用手中余粮的投机活动;义务劳动,“不劳动就没有饭吃”的原则,调动了一切人力资源,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除了无产阶级革命剥夺剥削者、大中小企业国有化的原则外,其他所有措施都确实是形势所迫,深深地打上了时局的烙印,所以是不得已而为之。

3.从影响的角度来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确保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最终使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站稳了脚跟,工农联盟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经受住了考验。所以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个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适合生产发展的科学经济制度,国家垄断整个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当时苏俄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现实,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在1920年底内战基本结束时,非常措施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强,侵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破坏了工农业生产,使工农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第二,新经济政策

1.从指导思想来说:

新经济政策是指俄罗斯内战胜利后,在苏联经济受到战争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的情况下,在农业、商业、工业等领域实行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其指导思想是恢复经济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扩大工农联盟,逐步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总的来说,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它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

2.从措施的角度来看

用定额粮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度,有利于保障生产者的劳动和经营活动。税后余粮归农民,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缓解了政府与农民的矛盾。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些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已经取消,这些企业已经租赁给原所有者经营,并允许私营企业开办小型企业。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分配方面,取消了实物分配制度,实行了以工人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制度,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这些措施的重点是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符合当时苏俄的实际情况。

3.从影响的角度来看

俄罗斯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根据本国国情,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罗斯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小农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巩固了工农联盟,保证了苏俄向社会主义的稳步过渡。

然而,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俄罗斯共和国后,苏联* * *对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导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前终止,这与苏联解体密切相关。

总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是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实施的措施。由于背景不同,内容不同,实际效果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除商品和货币的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行,主要是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来恢复国民经济,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两项政策的实施对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