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甸镇曹甸旅游九景
此亭位于集镇门口华川路与S414省道交界处东南角。建有曲桥、休闲步道、观景台等景点,是曹甸工业集中区休闲、垂钓、健身的小型娱乐公园,种植有黑松、五针松、乌桕、桂花等珍稀树种。丁山寺位于曹甸镇古塔村(旧称塔儿头)(省道S414、县道X101东北角)。
曹甸人喜欢叫它“塔儿头”或“大安”。这座宝塔建于公元400年,由东晋时期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学者德聪所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江苏中部现存最早的佛教寺庙。丁山寺有三座山门,东边是武文寺,西边是城隍庙,中间是丁山寺。三者融为一体,前后99间半。大殿雄伟,亭台犬牙交错,占据古泾河北岸。寺庙内外有许多历史遗迹。有大大小小两座宝塔,镇海塔最有名。寺后是一棵古银杏树,周长十尺,枝叶繁茂,下垂数十乳。虽然每年纸课都烧,但没有损坏,人们觉得不一样。60多年前被锯倒,但天空从未熄灭这棵树,它向四面八方伸向树根,吐出新芽。经过风风雨雨,它变成了六棵不屈不挠的大树,紧挨着双塔,环绕着古庙,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气势磅礴的丛林奇观。
(镇海楼)
镇海楼建于唐初,砖石结构,四尺多高,八面七层,拔地而起,直抵云霄,十分壮观。大钟也是唐竹。庙里的龛里供奉着第一个有功德的祖先,古塔的管理者尉迟敬德。相传,子林宝驻寺时,因违反军纪被斩首,头颅葬于此,并建塔纪念。“塔儿头”(今古塔村)由此得名。上世纪60年代,丁山寺遭遇灭顶之灾,和尚被赶走,佛像被焚烧,寺庙佛塔相继被拆。改革开放,春回大地。方丈天乐回到古塔村。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他先后修建了后殿、前殿、观音殿、城隍庙和东西厢房,修复了一口唐代挖的古井,修建了放生池,两塔又重新矗立在原址上。丁山寺旧景重现,香火渐长。
从2010开始,政府对丁山寺的主体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改造,从2012开始,对寺庙的环境进行了改造,使丁山寺有了千年的历史。
(清明庙会)
庙会,以清明为正期,前后两天,是每年丁山寺的香火高峰。从东边的盐阜,西边的安徽,北边的槐木,南边的未央,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烧香拜佛,用纸悼念。寺内外人山人海,泾河两岸车水马龙。因此逐渐促进了曹甸集镇的商业交易。大会期间,南北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客流量数万人。庙会和一年一度的春风一样,从明清延续至今,使得丁山寺的名声越传越远,也使得曹甸镇的商业流通越来越繁荣。
1940 165438+10月,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亲自指挥著名的曹甸战役。1957、11年6月,为纪念牺牲的革命烈士,在宝应县曹店镇第一旧靖安公路元岭路北修建“四十烈士墓”。1958年4月,陈毅元帅为40烈士墓题词,钟期光上将写悼词。陈毅元帅的题词是:在曹甸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你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我高呼曹甸英雄万岁!万岁!万岁!
90年代,400烈士墓被评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曹甸镇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政府对“四十烈士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建设,使墓区更加庄严肃穆。6月1944日,新四军苏中学院在曹甸金屋庄成立,粟裕为首任校长。学校历时两年,为抗战和建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1994年,为了让这一光辉历程永远照耀后人,苏公老校友支持镇党委、政府在金屋庄为苏中公学建碑,当年的老校长夏征农题写碑名。
纪念碑总体保存完好,占地3.5亩。主碑占地150平方米,总高13.3米,碑身10.7米。坐西北,朝东南,正面镌刻“苏中公学碑”七个青铜镶嵌大字。碑顶是青铜喷绘的“苏中公学”校徽,高1.5m..左边有碑,刻有苏中公学简介,右边有书、枪、松的图片。
1997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5438年至0998年,近千名苏工中学老校友、新四军老兵倡议并捐款,在金屋村新建苏工希望小学。
2000年5月,被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在中国军民对日本法西斯侵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前夕,为了给全面反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大批后备干部,中共中央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尽可能在各根据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的战略决策。
苏中区委和苏中军区是在抗大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的,重点培养连队和区级干部。校长为粟裕,副校长为关,专职副校长为,为教育局长。
1945年8月中旬,夏担任校长。6月1,0944,在学校本部宝应金屋庄举行了第一次开学典礼。6月1,0946,在学校驻地宝应曹甸金屋庄举行了第一次开学典礼。到5月,1946,* * *已经举办了五期,* * *组建了44个学生团队。其中知青23队,军队干部7队,地方干部7队,解放伪军官6队,日韩抗战兄弟。* * *培训输送干部4000余人。学校先后迁至清沟、肖家庄、孟家庄、六军沟、Xi安丰、古晋等地(宝应、阜宁、怀安三县均为边境乡镇),1945八月中旬迁至兴化沙沟,10月3日迁至太华(今大丰)县大中集,65438+迁至太华(今大丰)县。5月初,华中雪峰大学与雪峰大学、江浙军区穗英学校合并。下社店(现下社居委会辖区)位于曹甸镇东南部,距宝应县城15公里。自卫战争结束后,县政府的大量公粮被存放在该地北部的淑贤寺,无法及时运走。1946 165438+10月30日下午,国民党反动军队第25师四十旅113团170人、80人从县城进攻社店,企图抢公粮,杀害当地干部。敌人与陆路齐头并进,直奔下社店。得知这一情况后,曹甸区委书记潘长福立即赶到距离下社店约2.8公里的县独立团驻地进行汇报。县独立团团长张明、县公安局局长周柏林闻讯后,一致认为这是集中消灭敌人的有利时机,于是研究制定了三路夹击的作战方案。由周伯林、潘长福率领特务连、曹甸区队先插敌后,张明率领七连迎头阻击,副参谋长项率领三连截击敌腰部。这时,附近的民兵和群众也赶来帮忙。他们把煤燃料罐挂在树上,点燃鞭炮来迷惑敌人。敌人在一次突然袭击后措手不及,仓皇而逃。这一仗,打死50多人,俘虏40多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90多支,运粮船6艘。这一仗打响了宝应地方武装对敌正规军的第一仗,极大地鼓舞了宝应军民坚持对敌斗争,震慑了敌人。几天后,延安新华社向全国广播了这场战斗胜利的消息。
2013年,政府在原“下社店会战”举行的地方竖立了一块石碑——“下社店会战遗址”,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增强当代人的国防知识和观念。此后,曹甸镇在原苏中公学纪念馆和四十烈士墓的基础上,新增了“革命传统道德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