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民俗作文
盘县彝族婚俗自古流传至今,是贵州乃至中国彝族婚俗的重要区域。盘县彝族地区主要包括坪地乡、四格乡、泥乡等彝族聚居区。盘县坪地乡位于盘县北部,与云南省水城县龙场乡、营盘乡、宣威市田坝镇接壤,与萨集镇、宋河乡、四格乡相邻。四格乡,位于盘县最北部,素有盘县“北大门”之称,境内的坡地草原已被列为省级风景旅游区。泥乡位于盘县北部,西与宝鸡、南通羊场、鸡场坪、宋河接壤,北与伊甫古接壤。泥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早在2000年就被省文化厅和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歌舞之乡”。
盘县彝族婚俗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原因。它形成于彝族东迁贵州,原始游牧文化逐渐向农耕文化转化的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盘县彝族的婚俗。如今,盘县彝族的婚俗虽然也受到了现代婚姻礼仪和观念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婚俗的本体依然存在。
盘县彝族的婚俗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相知歌、请媒说亲、饮聘酒、结婚。以歌相识是盘县彝族婚俗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青年男女相识的主要途径。传统上不能在家里唱情歌,而选择在离家一定距离、风景优美、有一定隐蔽性的山坡和山沟里唱二重唱。双方通过二重唱的形式表达情意,情歌风格多样,多为即兴,只要能传达真情实感即可。比如“郎在山前左山右边种葡萄,山后左山右边种葡萄,妹妹在山前左山右边绣荷包。郎的葡萄又酸又甜又辣又苦,姐姐的荷包都是蹲着的。”找个媒人。盘县彝族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相结合。因此,盘县彝族中一直保留着请媒人(彝语“莫左”)提亲的习俗。通过媒人来求婚,一是向外界说明他们是恋人,别人不要再要求求婚了。媒人在这里扮演的是公证的角色。一旦婚姻发生变化,媒人就会站出来评判。吃订婚酒,赌八字,赌八字就是吃订婚酒,是决定双方婚姻大事的重要环节。按照彝族古老的宗教习俗和宗族规矩,青年男女确定婚姻关系后必须组成八字。也就是说,要看双方出生时天干和天干五行是否相关。合适的话就正式订婚,有的就不订婚了。比如泥乡的一些彝族同胞,一旦恋爱就不会订婚。接下来就是在女方家招待客人,主要是女方家的亲戚,也就是村里有威望的人,男方家也要有代表,至少四个人,比如男方的父亲或母亲,哥哥(哥哥不能去),表哥,姐夫等。男方家的代表要先在女方家外面放鞭炮,女方家的亲戚也要鸣枪回礼。你应该点上香,烧纸,饭前供餐,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席间,我跟大家说了我家姑娘结婚的事,女方亲戚商量谁送点家具什么的。婚礼,婚礼的第一天是在女方家举行。这一天,新郎(彝语是“阿吾其”)不在场,但亲戚不能去。数字范围从6,8到16,但必须是偶数。送别亲属的女性人数通常是男性的两倍。伴娘必须是结婚新娘的长辈,最低的也是同行。拿一把粑粑(上面有簸箕和“喜”字),三支香,三对蜡烛,红糖,至少两瓶酒,六十斤肉和火腿。在古代,当新娘结婚时,她必须骑马。新娘的坐骑是男方家提供的。到了女方家门口,先放鞭炮,女方家准备泼水。到了门口,要先唱好调子,唱对歌,否则不让进门,进门就要泼水。第二天早上,大家先喝酒,吃早饭的时候,后宫的人劝亲戚们吃饭,把辣椒面、盐、肥肉埋在碗底,强迫他们吃,把肉和菜偷偷串在衣服后面。饭后用煤油和锅灰和酒调成糊状,会给亲戚抹黑,也显得娘家有面子。
出门前,新娘必须打扮一番。在预定的吉日,给她梳头的人会用手帕蒙住她的头。新娘起身时,要先戴上新郎弟弟戴来的竹帽,然后用包头裹好,再披上黑纱手帕(彝语“素婆”)。在胸前挂一面镜子,就是让身上的镜子把结婚途中可能遇到的鬼怪或邪灵射走,以此来祝福新郎新娘平安幸福,顺利生子领养女儿。然后新娘的哥哥或姐夫把新娘背上马或上车。上了马之后,她又要喝酒了。喝完后,新娘把酒碗扔到身后,打碎,表示打碎碗后,新娘会慢慢忘记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设这个新家庭。结婚途中,新娘绝对不允许下马或下车,也不能回头。所有的东西(两个箱子,两个柜子,鞋子崇拜等。)他结婚的东西是由取东西的人交给他的。到时候谁捡谁负责到底,不允许中途分给其他人。送他们的人不负责拿东西。到了新郎村口,婆家要找两个人品好的人帮新娘下马。请毕摩回西神(彝语意为“略”),意为赶走路上可能遇到的恶鬼,留在外面,让新郎新娘和孩子平安幸福地生活。新娘进新房后,把送行的人请到正房喝“下马酒”。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直到吃晚饭才出来和为她送行的人一起吃饭。普谷人慷慨热情,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万一结婚,不请自来,要送上钱、毯子、被子、电器等礼物,以示祝贺。晚饭后,我们开始在新房子里捣乱。参加婚礼的人通常是新郎的妹夫、妹夫、表亲和新婚夫妇的好朋友。打扰新房的主要节目有敬酒、咬苹果、点烟等。麻烦过后,新娘给这些人每人一双鞋垫,分享他们的新婚喜悦。第二天早上,新娘把自己做的布鞋送给公婆,公婆还给了她一定的礼金。回到门口前,一位老人吩咐夫妻俩磕头,大家吃饱喝足后就出发了。带十二双糯米粑粑,三块肉,两瓶酒,给送亲的人送礼。去你妈家磕头吃饭后,如果距离不远,当天就回。如果距离远,就等到第三天。等他们回来,新娘的父亲会把他们送回去,两家人从此成为一家人。
彝族婚俗的主要传承人有: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坪地乡莫西里村人吴;武云龙,贵州六盘水市盘县坪地乡莫西里村人;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坪地乡莫西里村人吴,不仅把它传授给了自己的后人,也传授给了对彝族文化及其彝族感兴趣的年轻人。目前有三个徒弟,吴辉,李志坤,李胜勇。
盘县彝族的婚俗遵循着一定的古老制度,是盘县彝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它在彝族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的过程中,保持了大量以婚姻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和观念。既尊重年轻人的自由恋爱,又维护了古代规矩的礼仪。彝族毕摩文化也是其信仰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盘县彝族婚俗的特色之一。盘县彝族的婚俗也展示了丰富的歌舞文化。其中唱腔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酒礼歌,一类是哭嫁歌。在习俗上,盘县彝族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化和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其是歌唱文化最为完整。在盘县彝族的婚俗中,歌唱是重要的载体,婚俗的发展离不开歌唱。
盘县彝族婚俗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蕴含着彝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涉及彝族伦理道德、民俗习惯等诸多领域。是彝族活的传统文化,是云贵彝族文化圈边缘比较传统的婚姻文物。同时,盘县彝族的婚俗也是当地彝族展示其歌舞文化的平台,从中可以看到彝族歌舞的诸多艺术文化表现形式。
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周边其他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盘县彝族婚俗的传统意识正在消退。大多数彝族年轻人认为他们传统婚姻的礼仪程序过于复杂和陈腐,不如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简单和时尚,他们转向模仿其他民族,不再愿意按照他们传统婚姻的礼仪程序举行仪式。此外,受现代通讯技术和人类生活节奏加快的影响,彝族家庭中的青年男女往往求助于电话、手机、短信等现代文明的产品,而不是像农耕时代那样在月光下的山沟里唱情歌,从而使盘县彝族婚俗中最生动的歌唱文化日益消失,极大地影响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