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后的崔玄成赏析
在诗的第一部分,诗人首先用四句话和三个典故写出了安史之乱的征兆。这三个典故都出自《晋书》。前两个记载在五行中。一片云,永嘉元年(307年)二月,位于洛阳东北的卜广里,突然倒地,黑白雁出现。后来刘元海、石勒相继作乱。其次,有一首童谣:“五马游过江,一马化为龙。”中原之乱后,琅琊、汝南、昔阳、南屯、彭城五王都去了江东,元帝继位。最后一次是在施乐的记录中,记录说施乐是十四岁。“带着城里人,叫卖洛阳,吹着口哨去东门。王彦见之有异,遂对左右曰:‘若听其声,观其奇,恐为天下之祸。’“这三个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的征兆,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局面。事情的发展正如这些迹象所预测的那样。拥军自重的安禄山很快带领如狼似虎的叛军,践踏中原大地,焚烧唐朝皇帝的庙宇。大白天的屠杀,让夕阳也收敛了它的余晖。号称帝都的洛阳被攻陷了,整个世界变得像险峻的大山一样不可预测;过去的俗语“人听长安乐,出门笑西天”(桓谭新论)成了对现实的绝妙讽刺。最可悲的是战争中人民的命运。他们被驱使去杀人或被杀,以致尸骨遍野,生命渺小如落叶,纷纷陨落枯萎。面对连绵不断的战火,诗人展望时局,不禁感叹“谁能指望破敌”。这种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争和悲伤的社会现实,读来惊心动魄。诗人对时局、民生、国家的关注和担忧也是暗藏的。
面对如此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一向济世救民的诗人本身有着拯救人民于水火的远大抱负,却在当时看不到实现这一抱负的现实途径,所以他们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我把我的翅膀挂在北方”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平定战争和拯救人民的雄心。《北翼》经典见《庄子·逍遥》:“北冥有鱼。变成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彭。?它的翅膀就像天上挂着的云。”李白写《符大鹏》,比喻大鹏,诗中也不止大鹏。他在描述了安史之乱的严重情况后,又重用了这段代码,其意义不言而喻。但鉴于他的诗写于天宝十五年(756年)春,当时的局势还在恶化,平叛的势力还没有聚集起来并付诸实施,诗人看不到出路,只能避乱隐居,等待时机的改变。“向南山豹学习”这句话,正体现了他这种背水一战的“心态”。《南山豹》刊《列女传》,记载陶安思妻云:“听说南山有一只神秘的豹,雾雨七日不吃。为什么?你要拿它做文章,那就远离伤害了。”这里诗人用的是“躲远害”的意思,但这种“躲”不是被动的退缩,而是“想办法擦亮自己的头发,做好文章”,即积蓄力量,培养自己的性格,以便到时候有所作为。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是承上启下的,是连接诉说时间和抒发感情两部分的枢纽。
接下来诗人用轻快的笔调描述了在安徽宣城与崔琴的愉快接触。“相濡以沫”说明诗人和崔琴在这个时候曾经很亲密,相处得很好。胡迪,在空中呼啸着;满城花,酒俯瞰,朋友尽兴,不拘小节的场景,现在很怀旧。然后诗人以一句“想突然”转而描写即将到来的村庄里的景色,美丽的水和岩石,明天下雪,风开湖光山色,江南的美景读来引人入胜。“无聊是唱歌的生活”是指无聊的时候会背书背诗,不屑一顾。所谓“罗晟咏”,根据《世说新语·萧玉篇》刘晓的注释,是指夏洛文人的重语调,意为吟诗。这句话和下一句说明诗人虽然会过着悠闲轻松的生活,但内心并不平静,需要用诗和酒来表达自己的无聊。正因为有这两行字作铺垫,诗人才想象出了中将在溪岸垂钓、舟楫移月的隐居生活,既闲适又有必要,而上面提到的“躲”字在这里也有所暗示。诗的后四句,道出了诗人一贯的重性情轻富贵的思想,也算是安慰好友崔勤的一句好话。诗人既珍视与崔勤的无拘无束的交往,又对其“长发及腰”感到失望,指出不要苦于官位,寻求道家清静的奥秘,否则会遭到陶渊明的嘲笑。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陶渊明因不愿跪拜五斗米而辞官的众所周知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大乱之后将崔玄成留在隐蔽处的话语,颇有深情。
从全诗来看,前后部分的叙述似乎不太协调,内容和风格的反差也极为明显。前者悲愤交加,充满血泪;后者轻松活泼,清新充满友情。但是,过渡自然,组合巧妙,都是根据题目的意思。是一份饱含深情的离别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