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的建国史
提到战争,人们会想到漫天飞舞的战火,堆积的尸骨,曾经繁华的城市在血的夕阳下化为硝烟的焦土。
还好,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不用流亡;可惜我们不是在被迫入乡随俗,抛头颅洒热血报效国家,贡献人民的时候出生的。那么一百年前,面对破碎的山河,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抗争的,又是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机会的呢?
撒振兵,这位建国后唯一活着的北洋军阀,用他传奇的一生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01发展海军
撒振兵出生在一个老官员的家庭,他的家庭是福建当地有名的家庭。
从小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萨振兵,成绩优异,学习也很努力。后来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开始系统学习海军知识。当他毕业时,他获得了第一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战争中著名的海军将领邓世昌是他的同学。但与邓世昌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相比,他却像一幅气势磅礴的泼墨山水画,徐徐展开,愈发精彩。
毕业后,他成为第一批派往英国的留学生,学到了先进的海战知识,为他日后在中国海域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进入李鸿章开办的北洋海军,选择当老师,用一支笔为中国的海军事业培养了优秀的后备力量。
然而事与愿违,一场惨烈的麻江海战击碎了萨振兵的幻想,看到了中国海军的软弱和腐败,于是决定弃笔从军,毅然上战场。
一深入前线,就迎来了一场惨烈的黄海海战,血战之后才得以生还。看着如此不堪一击的水师队伍,清政府终于被感动了,委以重建水师学堂的重任。
此时,他的满腔热血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仅重建了军校,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军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尖端人才,为祖国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不仅培养了一支作战能力很高的海军队伍,而且成为海军史上第一人,获得了指挥南北洋海军的权力。
后来,无论政权更迭,还是外敌入侵,他对海军的训练和指挥始终不变,并为此奉献了一生,为中国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卫国家
然而,即使在今天,萨振兵仍然被大家铭记,不仅因为他出色的海军训练和指挥能力,更因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对抗日战争成功的独特贡献。
撒振兵出生于1866。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已经71岁了,在平均寿命达到80岁的今天已经是高龄了,更不用说平均寿命只有五六十岁的动荡时期了。
即使白发苍苍,也失去了青春活力;即使骨瘦如柴,不再挺拔,也依然挡不住他为扫除日寇、拯救河山的爱国热情,挡不住他冲锋陷阵、充满童心的热情。
“老马卧虎,志在千里;在他的暮年,烈士们充满了勇气。”这首诗最能描述萨镇冰。从抗战爆发到抗战结束,他拖着年近八旬的孱弱身躯奔赴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地,宣讲对敌作战思想,传递自己的对敌作战经验,聚集大量人力物力,为中国的抗日救国之路增添力量。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组织有识之士送粥送饭,收留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人,挽救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为后方的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位敬爱的老人在他的家乡福建省担任了许多职务。直到去世,他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工作,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有一个家。萨镇冰深知其中的意义,用余生去实践,去奉献。他和无数先辈一起,为我们撑起了今天的一片晴空。
拒绝内战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算他和撒振兵一样优秀,也有被世人争议的行为,其中每一次内战中的中立态度是最受大家诟病的。
很多人叫他“逃兵”,说他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能忠于自己的选择,无论面对多少内战,他都只捍卫世界的一方,不顾他人的死活。这在内乱不断、军阀割据的旧社会无疑是不负责任的,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实现不了统一。
事实真的是我们看到的吗?撒镇冰真的是不敢打的懦夫吗?
对于那个人命不如狗的年代来说,养精蓄锐,休养生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只有认清现状才能生存,只有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才能对抗外敌。“逃兵”“懦夫”是老百姓对他的误解,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坚持。
无论是壮年时奋起反击,抵抗侵海的俄国侵略者,还是年老体弱时面对烧杀抢掠的日本侵略者。体内好战因子很强,但仅限于外敌。
回顾撒振兵的一生,发现除了内战,他已经做了一个军人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一切,而内战是他永远不能碰的。保家卫国,虽然充满痛苦,虽然喜忧参半,但从未后悔和退缩。
在他的一生中,有人称赞他为“中国第一海军军官”,视他为海军的创始人。有人贬低他是“四姓家奴”,指责他卖主谋利,求荣。
无论如何,他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爱国热情是不掺假的。
"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死,每晚蜡烛都会把灯芯抽干。"扔掉有色眼镜和外界的喧嚣,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可爱可敬的爱国者,为祖国奉献了一生。
“要报效国家,何必生在玉门关”?如果回归到最初的本质,你就会明白,报效国家自始至终都是第一位的,荣誉只是附属。你一生都在为国家而生,为国家而死。
知道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就足够了,对我们来说也足够借鉴了。再多的批评和指责,放弃基本的也太挑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