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的发展史

在世界范围内,以数字为基础的竞赛由来已久:古希腊就有解决几何问题的竞赛;在中国战国时期,齐威王和田忌之间的赛马实际上是一场博弈论的游戏。在16和17世纪,许多数学家喜欢提出一些问题来挑战其他数学家,有时他们会举行一些公开的比赛。在几个公开的方程竞赛中,有一个最著名的费马大定理:当整数n≥3时,方程x ^ n+y ^ n = z ^ n没有正整数解。

现代数学竞赛仍然是解题竞赛,但主要是在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之间进行。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现代意义上的数学竞赛始于匈牙利。1894年,为了纪念数学和物理学会主席埃沃斯被任命为教育部长,数学和物理学会通过了一项决议:以埃沃斯命名的数学竞赛,每年10月举行,每次出3道题,限时4小时。允许使用任何参考书。这些问题擅长神秘和奇怪的形式,一般有简洁的解决方案,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在埃沃斯的领导下,这次数学竞赛对匈牙利的数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有成就的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历届Evos比赛的获奖者,比如1897的Fryer和1898的Von Kamen。

受匈牙利影响,数学竞赛在东欧国家蓬勃发展:1902年的罗马尼亚,1934年的前苏联,1949年的保加利亚,1950年的波兰,1951年前的捷克斯洛伐克。把中学生数学竞赛命名为“数学奥林匹克”的是前苏联。之所以采用这个名字,是因为数学竞赛和体育竞赛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奥林匹克精神。比赛结果让人意外地发现,数学竞赛中的强国往往也是体育竞赛中的强国,给人一些启示。

1934年在列宁格勒,1935年在莫斯科,国家有关大学组织了地区数学竞赛,被称为“中学数学奥林匹克”。当时,莫斯科著名的数学家参加了这项工作。前苏联的数学奥林匹克分为学校奥林匹克、县奥林匹克、地区奥林匹克、* * * *联合国奥林匹克和国家奥林匹克五个级别,然后选出六名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对组织国际数学竞赛最热心的是罗马尼亚教授罗曼。经过他的策划,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于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古都布拉索举行,拉开了国际数学竞赛的帷幕。

当时有52名学生参加比赛,来自东欧七个国家,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前苏联。每个国家有8名选手,前苏联只派了4名选手。每年举办一次(1980年除外,因东道主蒙古财政困难而停办,届数不计)。到1990年31在中国举办时,已经发展到54个国家和地区的308位选手。到1995在加拿大举办第36届赛事时,将增加到73个国家和地区,参赛选手超过400人。

IMO的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据此,自第24届1983开始,虽然各代表队(6人)已经计算出自己的总成绩,知道有多少人按照总成绩的顺序进行排名,但组委会并不向团体优胜者颁奖,因为IMO只是个人赛,不是团体赛。这使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始终在友好交流的气氛中举行。1981第22届,美国是IMO的东道主。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格雷策致信邀请中国参赛,中国数学会回信同意参赛。后来他没能成行,只派了美国的访问学者作为观察员。

1984年,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第一次会议上,决定派两名选手参加1985年第26届IMO,了解情况,积累经验。由于选拔时间仓促,只安排了1名北京和上海的优秀学生参加。经过数学教育专家丹顿一个月的仓促培训,两人去参加了比赛。结果1人获得三等奖,平均分与以色列并列17,而总分排名第32。从1986开始,中国每年派出6名选手参赛。

中国运动员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数百万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