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教学评价
历史老师教学评价1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我们应该响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改变。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一位新老教师都在努力思考、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在我实习的学校冯润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冯润二中高效课堂七环节教学程序”,即:(1)测试复习(5分钟),测试上一节的学习资料,互相批改,上交。(2)情境导入(2分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自学(12分钟),在一体化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课题。(4)合作探究(8分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互助学习解决问题。(5)交流演示(8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演示难题的解决方案或提出问题。(6)教师评价(10分钟),教师对小组成绩的评价,对知识本质(方法、规律、问题)的推广。(7)巩固练习(5分钟),根据本节中的目标进行达标练习,并给予反馈和修正。高效的七环节课堂教学程序保证了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其中学习,享受其中,享受成功!
经过课堂上的这种“高效课堂七环节教学程序”,课堂才真正回归到学生身上。课堂上,老师永远是提示和总结的主角。不在传统课堂的时候,上课的时候只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学生学习完全是被动的。目前,课堂上使用的是高效的七环节课堂教学程序。在课堂上,女老师说的很少,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讨论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而不是等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更牢固地记住了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的答案。在考试中,学生会遇到开放性问题,并顺利回答。
在课堂上,所有教师将使用高效的七环节教学程序,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
历史教师教学评价2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学习新课标后,根据中学教材的安排,我突出了这一技能的培养,采用了引导式学案模式,强调师生双向应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课堂教学应体现这一特点,注重运用,树立“大历史教学观”,真正落实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语言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分析。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但传统考试的“余晖”还在,考试依然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你应该知道如何在这两点之间找到平衡点。令人欣慰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及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难度,减少知识的客观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词语学习中学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从以本为本到以用为本。历史是一种发展中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历史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和媒介。学生要想学好历史,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所以我经常在教材的基础上随时把生动的历史输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历史,用历史表达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兴奋感,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了教学方法的应用。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其基本出发点都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该是一所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方式应该有更广泛的信息和更自由的民主氛围,既能讨论本课的问题,又能结合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国内外的是非。讨论课是为了考验老师带动全班的能力。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学生在讨论课上不使用历史,或者说一些与这节课无关的话题,这就需要老师时不时的督促。
在今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维护课堂纪律,如何让教学活动在简单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一个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做不到体罚的情况下,教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教育学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历史教师教学评价3页
(1)基于课程标准,我们应该转变课程观念,明确教材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础这一理念凸显了公民教育的宗旨,反映了国家在新的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政策和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和耐心打磨,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数据标准和实施建议,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在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材料来处理教材,是课程改革中教学创新的出发点。
在学习必修课1《世界多极化趋势》时,首先明确本课的要点是:“简述欧共体的构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中国的振兴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我们注意到“简述”和“理解”这两个不同技能层次的要求,进而明确“简述”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崛起,“理解”是“多极化趋势”的特征,既是“发展”,也是“曲折”。最后,根据上下篇的课标材料,确定本节的时间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并由此开发本节教材。
在对待四大政治势力的崛起上,有主次之分,欧共体、日本、中国是这节课的重点,而不结盟运动相对不重要,可以简单说一下。简略部分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自主学习。
欧共体和日本崛起的原因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共同探讨来完成。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解读材料,突破“在曲折中认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教学难点。这样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和教学方法,紧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进取和积极参与,就没有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完美愿望就无法实现。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努力创造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为科学的新的历史学习方法,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世界多极化趋势”课上,通过讲座、讨论、材料学习、观察学习、多媒体实践学习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欧共体形成的原因”、“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结合相关材料,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观看“欧洲共同体的组成”视频后,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历史,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有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和创造表现,使教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通过图示教学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自己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在“我们从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中学到了什么?”问题提出要把历史的学习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目的,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创造性地提问。有时学生会深入提问。要善于赏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必须提高。
在学习了《英国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制度》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材料和世界上大国崛起的情况,我们应该思考现在中国的道路在哪里,启发学生为中国的崛起而学习。
我会组织学生看《大国崛起》的视频或者文字资料,写一篇小论文,有一种回顾的感觉。同学们很感兴趣,看完之后写下自己的想法。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学生的精神熏陶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历史教师教学评价4页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严重厌学历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很容易掌握,通过看书而不是听课就能理解。要想拿高分,他们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用这种方法是学不好历史的。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不会厌学。
一,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讲课和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讲商代历史的时候,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熟悉的历史故事,让他们自己解释,培养说话能力,扩大知识面。
第二,系列解释历史人物
比如说在谈韩非的时候,他提到自己是被陷害的。杀死韩非的是他嫉妒的同学李斯;杀李斯的是赵高,历史上有名的汉奸;谁杀了赵高?是秦王子婴;杀死子婴的人是霸王项羽;项羽的结局是什么...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学生自然听得如痴如醉。
第三,比较分析法
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对比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让学生感到枯燥。如果延长,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对比郑和和哥伦布,郑和在航海时间、规模、次数上都超过了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的影响力比郑和大?郑和的朝贡贸易,不考虑经济效益,违反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哥伦布的航行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第四,从人性的角度讲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和主观因素,往往能改变它本该是怎样的。比如解释“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历史现象。当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的个人因素多少是有的。事实上,当时的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还是对袁世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而且孙中山一生正直善良,淡泊名利。“他对中国官僚的权力没有丝毫欲望,但他带着对全世界难民的博爱承担了一项政治使命。”。以孙中山的个性和性格,为了尽快实现“民主共和”,在中华民国成立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运用得当,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历史教师教学评价5页
“一支粉笔就是一本书”,老师强调重点,学生画重点,考试重点。单纯的“填鸭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下,学校的电化教学手段已经比较完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的纪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和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实感受。
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进取思维。历史课提问要摒弃那些简单而确定的缺乏思考的问题,如“是”或“不是”,多设置一些思考含量高的有效问题。
首先,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隐藏在课本中,不是一目了然的知识点,比如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要把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既能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是要多设置一些导向明确、贴合学生实际思维的小切口、深度分析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当下的课堂上。比如在教晚唐史的时候,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足于家,而一个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是小切口的深度分析题目,思考含量相当高。
通过这样一道题的分析,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唐朝灭亡的原因,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时期。他们不满足于简单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望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关于历史教师教学评价的文章;
★反思历史教师的教学课堂
★学校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历史老师个人课堂教学总结
★老师教学评价精彩点评
★历史教师的5条教学经验(2)
★给老师的教学评语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范文
★总结历史老师教学工作的范文
★教师的教学评估意见
★总结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