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对后人的纪念

古往今来,朱湘家族在柘城县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理解。根据新版《柘城县县志》所收集的资料,“上古为朱湘家故居”被列为柘城县的第一件大事,这是柘城县史的开端。传说柘城县老城是竹乡老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书生窦克勤在柘城县东门创办了柘城县历史上第一所书院。因位于竹乡老城区南部,故名“竹阳书院”。清道光八年(1828),县令府城建立了第一所官办学校,后命名为“香山书院”。柘城县八大老景区中,有“柘沟泉水”,相传位于老城区柘沟环流的竹乡王宓。水清见底,鱼柳无数。每到春天,桃柳夹岸,令人神往。除了朱湘墓之外,据说在老城的西边还有龙飞和石大墓,两座墓是相连的。此外,民国时期,一区(今城关)有“朱巷镇”,大榭乡还有朱古寺村。

颜地朱湘陵位于柘城县大榭乡朱古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朱湘的墓。关于朱湘家族,光绪二十二版《柘城县县志》有详细记载:本无晁氏家族,但朱湘家族阅天下而立,阴阳家群衰,万物皆散,果草不尽如人意;晚春黄秋,盛夏疝气。是以使士达一件五弦琴,自阴风,以定群。之所以叫朱湘家,是因为都在朱。传到第三了吗?朱湘是谁?据《皇帝世纪》记载,黄三的一位赋(传说中的始祖,中华民族的始祖)之后是女娲、大定、黄白、仲仲、、李炼、赫胥氏、尊禄、祝融、浑沌、、尤超、葛石天、李炼。那是朱的,在傅之后。《辞源》引《吕春秋》注云:朱湘氏,古天子,颜地谥号。于是又有一种说法,朱湘家是炎帝神农的谥号。但是按照皇帝的世纪,炎帝神农应该排在上面列举的十六帝之后。因此,朱湘家是否是颜地神农的别称仍有争议。但无论如何,朱湘家族定居于朱(故名柘城县),葬于朱是无可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朱湘家人在柘城县老城区留下了朱湘王庙,在大托留下了朱湘陵。

根据传说,朱湘在朱迪第一次执政时经常刮起奇怪的风。起风了,天就黑了,飞沙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害人类,使人无法生存,甚至面临灭绝。朱湘的家人非常担心,决定杀了百姓,降魔救人。于是大臣石大用柘丝和两筒做了一件五弦琴。黄风搅天,拔草断树的时候,朱湘一家坐在高端,弹拨着弦乐器。乐器的声音搅动了天空,奇怪的风平息了。瞬间,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草都发芽了。从那以后,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粮仓满满。人们安居乐业。

朱湘家族在朱彝某府活到109岁。他做了许多好事,赢得了公众的钦佩。死后葬于城东15。其墓如土堆,名曰朱谷(见古代柘城县县志)。据说朱湘家死后,朱彝人人加土,墓大如小山,是百姓送的。这座坟墓虽然被洪水冲刷过多次,但依然如故。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这里有了人家,变成了一个小村庄。村子的西北角有一棵皂荚树。相传是人逃到这里祭拜朱姓始祖朱祥时所种。这枝枝叶茂密,浓荫蔽日。有一年夏天,邻居们在树下乘凉的时候,发现朱湘墓前有一头猪在拱,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拱了出来。大家拿起来仔细一看,都大吃一惊。原来是一尊观音菩萨像。此事传到官府,县令在朱湘墓前建了一座庙。有三堂三山门,东西两翼若干,规模相当大,香火十足。原名Kannonji。因该寺在朱湘陵墓前,后称朱古寺。

墓地里有一个原始的土堆,上面刻着一块石碑:朱湘墓。解放初期,由于保护不力,人们积肥挖,陵墓逐渐减少;墓前的寺庙在解放初也被破坏,其房舍被用来建小学。现存的三大殿原是小学建筑,其屋顶全部采用寺庙建筑材料,雕梁画栋在古代的冲压梁上,笔触细腻工整;大砖小瓦,古色古香。小学搬迁后,院内只有一个高约1米的土堆,三个正厅,一棵洋槐。2001年,县人民政府拨款30万元发展旅游业,将陵墓加高至10.9米,并在其周围修建了高1.5米的青石围栏,周长158米,直径50米。陵墓周围用青石筑成50米高的台阶,寓意圆形之地。陵前有朱香龄帝陵碑刻,香池一座,石碑四座。2003年,该遗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还拨款修缮山门,为寺庙修建围墙,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2008年,由县文化局和大榭乡党委、政府发起,李松林居士投资654.38+0.5万元,湖北黄石仿古建筑公司修建了颜地竹香堂、东、西厢房和山门。聘请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李曼”首批传承人李秀山设计塑造了颜地朱湘一家及其子女龙飞、石大和太昊伏羲一家、女娲娘娘和黄帝轩辕氏一家的泥塑,并对墓园内庭院进行了绿化,使颜地朱湘墓园更加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