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看朱:不同时代的两个圣人

孔子和朱历来并驾齐驱,并称“北孔南朱”。朱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北孔南朱”论充分显示了朱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关于孔子和斋藤优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钱穆在《斋藤优子学概论》一书中说得最透彻。他说:“中国历史上,古代有孔子,近代有斋藤优子。他们两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上都大放异彩,留下了巨大的影响。纵观整个历史,恐怕没有第三人可比。孔子融合了古代学术思想,开创了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大支柱。北宋理学的兴起是儒学的亮点。朱崛起于南宋,不仅是北宋以来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继孔子之后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两个先后站过的男人,可以吸纳人群,回归一个趋势。儒家有了自己的斋藤优子和后来的孔子,重新获得了新的契机,发挥了新的精神,一直到现在。”

南溪书院翟伟寺大门上方,有一块匾,上书“闽中尼山”。这是元代朱的匾额。文立,中书省的官方名称,负责调查和核实刑事案件。艾禅是一个名字。“闽中”是指福建尤溪的中心位置,“尼山”是山东曲阜孔子的出生地。“闽中尼山”就是山东尼山有一个孔子,尤溪公山有一个朱子,就像曲阜的尼山一样,就是把公山比作尼山,把朱子比作孔子。

明代嘉靖朝官员查越在南溪书院拜谒时留下一首诗:“周冬妮父生,宋南汇翁出。此翁非比寻常,三代之后第一。””指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松南”指的是松南渡。公元1127年,赵构位于应天府,即宋高宗,史称南宋。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也写过一首诗:“孔丘生于东周,朱生于南宋;中国古代文化,泰山和武夷。“泰山指山东,武夷指福建。这两首诗以东周的孔子和南宋的朱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杰作,对朱给予了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高度评价。蔡尚思在南溪书院考察时,还写下了“宁为朱之下狗,不为天下反儒”的发人深省的自画像。

朱以其博大的胸怀和人生哲学,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大整合,被称为“三代之下的孔子”。但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孔子是“至圣”,孟子是“次圣”。就连孟子也只能称之为子圣,而朱根本无法与孔子相提并论。

在儒学史上,孟子从一开始就不被列为“子圣”。唐代韩愈提出“道统”论,认为孟子直接继承了孔子,开拓了孔孟之道的概念。中唐以后,出现了“孔孟”的平名。从先秦到汉唐,儒家更通俗的称呼是“之道”,周的意思是“周公”。儒家思想的直接源头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礼乐文明。严格来说,孔子不是儒家的创始人,而是先古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所以孔庙(孔庙)的核心建筑叫大成殿。

明代朱对孟子的超越及其与孔子的比较。在南溪书院文公庙,有一副对联:功德不在孟子之下,道显日月。意思是朱弘扬和继承儒学的工作不在孟子之下,但是朱的理学是可以发扬光大的,就像日月照人一样。这副对联和“天不生仲尼,长夜漫漫”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只是一个肯定的说法和一个否定的说法。

这幅对联的作者并不出名。是明朝万历年间沙县的郭城一龙,江西赣州人。但这幅对联却代表了对朱在明代文化界地位的认可,正如明代嘉靖朝吏部尚书查玥的诗中所说,“此人非比寻常,三代之后第一。”明代朱的地位在孟子之上。

在明朝之前的元朝,“孔孟”还是被推崇的。如元代儒学代表人物何雄说:“孔孟之后一千五百多年,道家作为文公并未受到尊重。”可见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但尚未形成孔子与朱相提并论的认识。

在清朝,康熙是朱的忠实粉丝。他认为朱是继孔子之后对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康熙曾说:“(朱)的文章和言论,讲的都是天地之义,宇宙之大道。我读了他的书,并研究了其中的原因。否则我无法知道天人合一。否则,我不能在宴会上统治所有的民族。否则,我无法仁者仁者天下。否则,我不能成为一家人。”康熙称赞朱的“学问是几千年来一直学到的,并为几亿年来制定了某种规则。“康熙五十一年(1712),上谕朱的牌位从孔庙东端的圣贤榜移至大成殿的‘十哲之二’。在中国文庙史上,朱是唯一一个进入文庙大成殿的人,而且不是孔子的弟子,这是很大的荣誉。康熙御书“文山”牌匾挂在南溪书院,赞颂尤溪孕育了大圣朱的事迹。

从到孔孟,再到孔朱,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儒家重要人物历史地位的变化。

对朱的尊重并不是在死后。朱在世时,随着他的理学思想的不断成熟,他在文化界已经有了很高的声誉。当时,辛弃疾、陆游、对朱的评价最高。

朱与辛弃疾有着相同的抗兴思想。辛弃疾与朱的密切交往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惜春五年(1178)八月,朱的义兄去世,朱含泪到益阳迎接灵柩。辛弃疾被任命为湖北转运使时,两人在信州(今上饶市)相遇。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在朱的50大寿上,辛弃疾送了一首诗《惠翁》:

西风满霜,碧玉壶满月色。

凤凰历五千年,龙山是好日子。

先坐使鬼神蹲伏,一笑可归宇宙春。

唐尧几千年后,只有两三个公众人物。

当时辛弃疾已经把朱当成了儒家的领军人物,认为自以来的几千年里,能与朱相提并论的只有两三个人。两三个人,不用说,是孔子、孟子和朱。

南宋豪放诗人、状元,与朱、辛弃疾交谊甚深,赞其为“人中之龙”,是一代儒者阳刚之气;一个是“文中虎”,是压过天下英雄的奇侠。

陆游与朱、、辛弃疾也是好友。朱在武夷精舍讲学期间,辛弃疾来拜访他,称他为“山中御用客师”。陆游还送了四首祝贺诗,其中一首是:“先生,当你在青岩边上盖了一座房子,你可以轻松地阅读,反复地认识它。”不要用智慧震世,怕人家污蔑道是神仙。”朱称赞的隐居行为和学识。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朱病逝于建阳考亭。当时清远的党禁还在,朝廷严禁治丧。76岁的陆游不能前来吊唁,但他对朱的悼词充分表达了他对朱的深切思念和高度评价。陆游祭文曰:“有人有心捐百尸于九原,有泪倾长河于东海。路修好了,心迷了。公不死,犹享之!”辛弃疾却不顾个人安危,不仅亲自来到武夷山吊唁牺牲,还在这黑暗的时刻带来了震惊世界的奏折:“得道者不朽。”都说公死了,它还活着。"

作为一个时代的圣人,朱死了吗?什么叫公死,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