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有什么常识?

安徽省,简称安徽,位于中国东部的西北部。是一个傍河的内陆省份,面积139600平方公里,地形多样,南高北低。安徽省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长江淮河跨界。安徽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省。行省以安庆府、徽州府首名命名,称“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来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留下了徽派建筑、徽派砚、徽剧等文化瑰宝。他对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地理调查

安徽位于华东地区的西北部,东临江浙,北接河南,西接湖北,南接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被称为中国长三角腹地。安徽的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4米。

该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地形多样,江淮横贯安徽。全省自然分为三部分——锦绣江南山区、富庶中原、富饶淮北平原,以及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五个自然区。

气候特征

安徽省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全年温和湿润,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南方的气温一般比北方高。年降水量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夏季月降水量逐年变化较大,经常引发旱涝灾害。

自然资源

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灰石和岩盐在中国排名前十。安徽省的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最著名的是扬子鳄和江豚。59种濒危动物。森林资源也很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30%。

运输

全省高速公路里程1747公里,东西南北都有高速公路连接。铁路总长2387公里,京沪、京九、陇海、宁西等铁路贯穿境内:民用机场4个,与国内几十个大中城市通航;水运系统发达。芜湖、铜陵和安庆长江港口已对外国船只开放。

经济概况

安徽省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农业大省。主要是大米和小麦。农业兼有南方和北方的生产特点。该省渔业发达。经济鱼类有40多种。重工业以煤炭、机械、化工为主,是中国煤炭、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形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安徽的顾靖酒厂、宣纸、徽墨、徽墨砚享誉海内外,是安徽省的经济支柱之一。

文化习俗

安徽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里地形复杂,受风土人情影响,南北文化习俗差异很大。历史上,楚国统治安徽三百多年,给安徽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其中,徽州文化最为典型,从北宋后期开始,徽州文化全面崛起,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徽派文化内涵丰富,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商、徽派建筑、徽派四雕、徽菜都独具特色。

首都:合肥

合肥位于省中部,江淮之间,沿江近海,具有承东启西、联中原、通南北的重要地理优势。合肥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个城市的总面积是7266平方公里。合肥现辖3县4区。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故里”之称,具有“淮河右侧、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经常是兵家必争之地。有许多名胜古迹。有三国古战场逍遥津、曹操训练弓弩手的蛟奴台、明教寺、包公庙、包公陵园、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居、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等。

“三朝古都”:亳州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毗邻江苏、山东、河南三省。亳州唐前称谯(谯县、乔军县),唐以来称亳州。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县级亳州市升格为地级亳州市。总面积8394平方公里,总人口521万。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都在博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这里文物古迹遍地,历史名人荟萃,作为三朝古都名扬天下。亳州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位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历史文化名城:寿县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岸边古称寿春。在春秋时期,它是蔡侯的重要城市。战国时期,楚高烈、西汉楚怀王、东汉末年的袁术都曾在此建都。东晋改称寿阳,隋朝改称寿州,近代改称寿县。寿县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郊区的八公山是东晋与前秦著名战役的主战场。此外,千古佳话的主角之一廉颇也葬于八公山。寿县城南30公里处是著名的安丰堂,是中国最大的池塘。据说这个池塘是春秋中期楚国的孙帅所建。寿县的文物古迹有和氏璧、龚凡庙、夫子庙、战国墓、寿县古城墙、清真寺、刘安墓、珍珠泉等。瓦埠湖的银鱼和瓦虾是寿县最有名的水产品。八公山豆腐和传统糕点很有名。

芜湖

芜湖市位于该省东南部,北临长江,面积3325平方公里,辖4区3县,人口231万。芜湖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该领土的矿藏包括铁、铜和石灰石。工业以纺织为主,还有机械、造船等类别。农业以种植水稻、油菜、棉花为主。长江流经城市西北,流量70多公里。漳河、青衣江、水阳江由南向北流经平原。其间河流湖泊交织形成水网圩田。芜湖港是长江五大港口之一。

黄山

秦代的黄山叫芝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名黄山。黄山以山清水秀著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它有极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它的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被称为黄山四大奇观。

徽州牌坊

在黄山市徽州区(古徽州),保存着大量的古牌楼。因此有“牌坊之乡”的美誉。在封建社会,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官员,现政府往往会批准其家乡的村长。建一座“功德牌坊”。后来也用来表示家庭中贤惠的女性。这样的牌坊就是贞节牌坊。到了明清时期,徽州牌楼一改以往木结构的特点,几乎全部由石材制成,以上乘的“歙县青”石为主料。这座青石牌楼坚固,造型优美,高大宏伟,是中国古牌楼建筑的杰作。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

九华山古称灵羊山、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九峰,因其莲花状而得名,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皖南北部山区青阳县,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山势崎岖,共有99座山峰,其中以天台、莲花、天竺、王石等9座山峰最为雄伟。主峰王峰海拔1342米,是九华山的最高点。境内主要景点有九子泉声、巫溪山景、莲峰云海、平岗雪、天台晨曦、书坛银月、闽源竹海、凤凰古松等。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庙宇,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被誉为莲花佛国。这些寺庙建于东晋时期。明清鼎盛时期有300至400座佛寺,现存78座。

江南溶洞群

安徽很多地区都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江南水乡适宜的条件下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溶洞。这里洞穴里的钟乳石发育成各种形状。再加上洞底的水,构成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在这些溶洞中,最著名的是石台的大王洞、蓬莱洞和玉龙洞。

包公祠

包公寺位于合肥。占地约200平方米,是一个四合院。庙里的包公塑像沉着而严峻,威严而挺拔。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站在两边,有龙头、虎头、狗头三个长矛。庙两侧的房间陈列着鲍墓地出土的文物,包括家训、鲍氏宗谱等展品。寺庙内外。有许多匾额和对联是为了颂扬包拯的清廉无私。

西递古村

西递古村落建筑被誉为“徽州古民居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祐年间(1049~1054),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完整的古民居有122栋。居民楼布局错落有致,布局得当。清代这些房子的大门都是用易县青石砌成的,大门广场上套着各种石砖门套。大多数住宅都有一个或多个适应当地条件的小庭院。院子里有花坛和水池,四周是漏窗和矮墙,用石雕和砖雕装饰。整体建筑比例和谐,尺度适宜,古朴典雅。每个住宅单元还有一口用青石围起来的水井。

宏村

易县有一处独特的山寨,古人在这里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牛形民居村落宏村。村子周围的山涧清泉流入各个院落,称为牛肠;而与之相连的一个半月潭,则被视为牛的胃:一渠清水从牛的胃中注入胃中的南湖,仿佛进入了一个宏大的牛肚子。沿河而居是古人早已养成的习惯,而这种来自山泉的水,是经过精心设计,才能进入茅舍和庭院的。既满足了用水的便利,又体现了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更高层次的构思和追求。

郭旭石材厂

歙县山城古为徽州所治,其中明代民居、牌坊、祠堂合称为歙县古建筑三绝。郭旭牌楼是一座奇特而独特的古代牌楼,矗立在街道对面,是中国古代石牌楼建筑的罕见范例。拱门大多是四条腿的。而郭旭石坊是一座八条腿的建筑,也被称为八字楼。什邡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平面呈口字形,三层四面八柱。主楼分为三层。顶层由斗拱支撑,歇在山顶的屋檐上。附属山上有两个突出部分。石坊是用坚硬的青石雕刻而成的仿木建筑。石坊四面雕有双龙棱,并刻有董其昌题字,如“容恩”、“先学后臣”、“大学者”、“少保与五营殿大学者郭旭,太保之臣”等,显示了被纪念者的身份和功绩。石雕龙兽,彩凤鸟。写实的表达。

天柱山

天柱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山峰突兀,高耸如柱,又名潜山、万山。天柱山主峰天柱峰海拔高达1488米,被誉为中天一柱。山上山峦叠嶂,山谷密布,松柏翠竹,怪石奇洞,瀑布深潭。山中佛寺与道教观并存,现已成为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琅琊山

琅琊山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自唐宋以来,山上留下了许多悬崖、碑刻和古建筑。因其名山、亭、寺、文、泉、洞、名、碑、关,素有九景之称,被誉为“蓬莱后无巍山”。著名的诗人如魏、苏轼和欧阳修都写过赞美美丽风景的诗。醉翁亭又称亭子,始建于宋清时期(1041~1048)。是当时琅琊寺的智贤和尚为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修建的。

“现代宋街”: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位于黄山市西南角,是现存最好的宋代商业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有着现代“宋街”的美誉。沿街房屋多为两层,中间三层,楼下是商铺,楼上是卧室。街道两旁有茶馆、旅馆、书店、墨庄、商场等260多个房间,各种颜色的摊位200多个。门面多为单门,宽度3~5米。入口幽深连绵,内院由华丽的天井相连。一般是前店后仓,前街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