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敌强我弱。

作者:江湖相忘

1927期间,我军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三次起义是我军在革命最低潮时倒退积累的必然结果。除了追求进步的旧军队,后两次起义也动员了农民和工人。三次起义都是在敌强我弱的大环境下,民智未开。赢不了就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实际上,三次起义失败后,只有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而七元帅南昌起义和三元帅广州起义,要么消耗在转移中,要么选择坚守城池打阵地战。为什么?

从分析来看,三次起义初衷相同,结局不同,主要有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三次起义的出发点都是抄袭俄国“十月革命”的产物。

为什么发动武装起义要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1924年,中山先生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通过讨伐消灭了陈炯明地区的造反派。孙中山先生病逝后,广州当局和武汉当局于1926年连续发动两次北伐,消灭了直系军阀吴和孙的主力,配合西北军冯玉祥打退了冯系军阀张,可以说是战果辉煌。

在莫斯科的指导下,中国的革命者也参加了其中,并对罗素红革命有了深刻的了解。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武汉有爆发“马日事变”,随后是“宁汉合流”,勾结杀害革命党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危急时刻,我党决定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发动武装起义。

当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城市中心论”。

第二个原因:三次起义的最终目的是“夺取中心城市”。

俄国十月革命有几个成功的经验:一是实现了工农联盟;二是进行了武装暴动;第三,起义是通过中心城市发动的,因为十月革命发生在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彼得格勒。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试图进攻长沙、武汉、南京等大城市。陈独秀、向、王明、薄谷开来等人都是“城市中心论”的忠实实践者。

所以三次起义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夺取中心城市,然后把革命推向全国。三次起义选择的目标城市分别是江西第一大城南昌,湖南第一大城长沙,广东第一大城广州。

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南昌起义成功后,敌人四面受敌,刘伯承参谋团只好拟定南下潮汕的计划;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虽然打下了浏阳县,但连守住都很难,更别说攻打长沙了。明知道敌人四面楚歌,广州起义还是死守不放。结果三天之内几乎所有守军非死即伤,其余全部撤离广州。

三次起义的接连失败,说明中国的“城市中心论”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个原因:三次起义发动的时候,他们还没有走出旧军队的思维模式。

三次起义是我军独立建立武装力量的第一步,但很艰难。

因为第一次大合作有三年多的“蜜月期”,我军同时跨越两个组织的名将不在少数。

此外,我军第一支武装力量诞生于国民革命军:大总统府装甲车队,也就是后来的“叶挺独立团”。但陈独秀等人一直反对拥有自己的武装,这也是大革命失败的一大教训。

三次起义是我们党深刻认识“枪杆子”的第一步。

然而,三次起义所依赖的主要力量是来自旧军队的进步力量。其中南昌起义的主力是叶挺11军的第二十四师,聂动员的第二十五师,周公取得的贺龙第二十军,共两万余人,几乎都来自旧军。

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后上级发动的。起义军五千人的主力是武汉警备队、卢德铭的第二军和安源、萍乡、浏阳、平江的农民自卫军,此外还有修水的土匪邱。

广州起义的主力是叶剑英的第四军教导总队、第二军警卫总队两千余人,以及(许任第六旅队长)领导的工人赤卫队三千余人。此外,上海和陆丰的农民红卫兵也举行了起义。

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虽然涉及工人赤卫队和农民自卫军,但都是偏师。

第四个原因: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广州起义有一个发展过程。

三次起义时,我军对“枪杆子”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南昌起义时,我军对军职番号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张发奎处打着二军的旗号,同时又希望张发奎举行起义。

但南昌起义的失败说明“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寄希望于旧军阀是不现实的。

秋收起义来了,主席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旗号,师长是老战士余洒度。然而,余洒度的叛逃再次证明,没有理想的老战士是不可靠的。

广州起义比前两次更进一步,建立了以张为主席的苏维埃。

第五个原因:莫斯科对三次起义的指挥权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

从1924到1927,苏联影响较大,如北伐国民革命军总顾问加伦将军,也就是后来的布留克元帅,叶挺独立团苏联顾问崔可夫,鲍罗廷等。

1927年7月,鲍罗廷建议陈独秀、谭平山去莫斯科开会。

这实际上变相取消了陈独秀的领导地位,张、李、周公、李、张组成了“五常委”。南昌起义前,张以莫斯科名义推迟南昌起义,遭到周公、、谭平山等多数人的反对。

秋收起义是主席领导的武装起义,受莫斯科影响最小。

广州起义不仅得到莫斯科30万美元的资助,还得到莫斯科代表诺依曼的直接干预。起义的三人组是张、、,但总指挥是叶挺,副总指挥是叶剑英,参谋长是徐光英。

诺依曼拒绝了叶挺、叶剑英提出的离开广州的正确建议,一味坚持,结果损失惨重。

原因六:三次起义失败后,只有主席首先想到了“上山”。

广州起义失败后,一些高层人士把责任加在总司令叶挺身上。显然,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后来江西苏区的“洋顾问”李德更是离谱,直接加速了红军根据地的丧失。

没有“洋顾问”的介入,为什么没有想到“上山”?

南昌起义产生了十大元帅中的七位,十大将军中的三位;

总司令贺龙、前敌总司令叶挺、公安局长、第九军军长朱老总、参谋总长刘伯承、前敌军委书记聂、四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共青代表陈毅、营长陈赓、连长林总、许光达、班长粟裕。

没有人想到“上山”,因为有那么多训练有素的明星。南昌起义部队经历了三江源分兵、潮汕战败、湘南起义,直到在朱老板、王、、陈毅的领导下,才在井冈山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这说明董事长在掌舵大方向!

我军一旦上山,如虎添翼:井冈山会师,开辟新时代;依托罗晓山,江西苏区四次击溃敌军“围歼”;举世闻名的长征,踩过万水千山;宝塔山、主席等人指挥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序幕。在主席的指挥下,开国将领们一旦下山,势不可挡:八路军下太行山、沂蒙山,再进长白山、大别山;最终工农为主的解放军把红旗插在了十万大山上,天山上,喜马拉雅上!

深耕战争历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