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怎么发明的?
1907,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员池田苗剧发现,海带汤蒸发后会留下一种棕色晶体,即谷氨酸。接着,他申请了谷氨酸晶体大规模生产的方法专利,并称之为谷氨酸钠风味素,后来传入中国,改名为“味精”。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H. Ritthasen博士(Reed Hausen)从面筋中分离出氨基酸。他们称之为谷氨酸,根据原料的不同命名为谷氨酸或谷氨酸。来自1908日本东京大学池田的菊花幼苗实验,从海带中分离出L-谷氨酸晶体。这个晶体和蛋白质水解成的L-谷氨酸是同一种物质,两者都很好吃。
第二阶段:以谷朊粉或豆粕为原料,用酸水解法生产味精,1965以前都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消耗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要耐酸设备。
第三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味精的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1965开始,全国所有味精厂都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为市场增加了一种安全、营养的调味品。
扩展数据:
1.婴儿大量食用味精后,血液中的锌会转化为谷氨酸锌,过量从尿中排出,导致急性缺锌。缺锌会导致智力低下、夜盲症、性发育迟缓和成人侏儒症。
2.如果乳母食用过量的味精,大量的谷氨酸会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导致宝宝缺锌。
3.过量食用味精后,人体血液中谷氨酸的含量会增加,阻碍钙、镁的吸收,从而引起头痛、心跳、恶心等短期症状,对生殖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味精吃多了会让人对味精产生依赖,吃没有味精的食物会觉得无味,也会阻碍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