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历史渊源
席勒在《教育书信》中比较了古希腊社会和现代欧洲社会,觉得在古希腊社会,人性是完整和谐的,人格是完善的,个人和社会也是非常和谐的。席勒认为,现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分裂。现代社会的严格分工和职业差异,不仅造成了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分裂,也造成了个人自身的人性分裂。现代人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客观与主观上出现分裂,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所以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克服这种人性的分裂。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称之为“冲动”:一种是受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一种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是人性,完美的人性应该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是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性已经分裂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有机统一两者的桥梁。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必然性方面对人进行限制;也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必要性方面对人进行限制;使人拥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这里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一种与强制相对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者说是一种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席勒对美育的理解确实突破了古希腊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高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蔡元培先生(1868—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首席教育官、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学术泰斗,世界楷模”。他曾提出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分别是:军事教育、功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其中美育是蔡元培先生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而闻名。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赖》、《教育方针论》、《教育独立论》、《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特别是他于1917在北京神州社的讲话,后来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蔡元培虽未就此撰写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了蔡元培先生的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就不止一次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在蔡元培去世前两年的2月8日,萧瑜情为《聚友论评》一书作序时,还提到:“于20年前就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本来是想写一本书的...但很遗憾,由于人员限制,20年没有写出来。”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相比较,认为宗教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第二,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第三,美育是普遍的,而宗教是有界限的。”因此,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认清刺伤感情之弊,而专于培养感情,则易以单纯的美育代宗教。”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可以保护中国人的感情不受污染和刺激,在艺术的熏陶下使之纯洁,满足人类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早在王国维先生的《排毒》一文中就说:“艺术家也是上流社会的宗教。”关于“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客观上激发了当时人们对审美和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具有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