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快餐的历史、发展前景、扩张情况如何?

1.现状和特点

1.中式快餐的发展已经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积累阶段。

2.快餐的社会和行业地位已经确立,其作用更加突出。

3.产业和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4.西式快餐连锁企业迅速扩张,中西融合趋势加强。

5.快餐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6.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盟不断加深,产业连接逐渐形成。

第二胎位

快餐业的发展是由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决定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家庭服务、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三个功能

1,快餐业是有生存环境和投资环境的重要行业;

2.是国民经济和餐饮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3.是传统餐饮对现代餐饮的突破和先锋;

4.是人们休闲消费、旅游消费、购物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5.是国家扩大内需、吸纳社会就业、扩大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6.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国际餐饮市场接轨的生力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今,中国餐饮业的“天空”已经被各种洋快餐占领,而且还在迅速蔓延。而洋快餐在其本土的发展却远不如中国,甚至前景黯淡。为此,国外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探索,寻求解决方案,提出建议。那么,他们的研究对中国有参考价值吗?中国餐饮业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数字100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结合我公司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多年的丰富经验,对比了麦肯锡咨询公司撰写的关于美国快餐业的文章《快餐之战》,对中国餐饮业做出如下思考:

一,中美餐饮业的数字概述

在麦肯锡顾问撰写的关于美国本土餐饮业状况的文章《快餐之战》中,有一组数字值得关注:

4000亿美元——美国餐饮市场的总营业额

60%——快餐连锁店和全方位服务餐馆在餐饮业营业额中所占的比例

2%-预计从现在开始到2010,美国餐饮业收入年增长率为上限。

相比之下,中国的情况如何?

根据手头收集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我国餐饮业实现营业额7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净增654380+0.33亿元;据初步测算,全国快餐连锁网点超过6543.8+000万家,年营业额6543.8+050亿元,将分别占餐饮业的22%和20%左右,快餐业规模将继续扩大[[i]]。

虽然在统计手段和一些概念的定义上有各种不同(如快餐店等。),以上两组数据不是很严格的可比性,但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从餐饮业的年营业额来看,美国的4000亿和中国的7486亿的差距是4倍多,再考虑美国的人口(截止2004年7月1[[ii]]的2.94亿)和中国的人口(65438年6月+2005年10月6日是中国的人口日13亿)。即使考虑到两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民众购买力的差异,中国的餐饮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其次,美国的快餐营业额占餐饮业的一半以上——60%,而中国的快餐营业额只占整个餐饮业的20%左右。也许中国对快餐的定义相对美国来说比较狭隘,但不可否认的是,快餐在我们中国目前的餐饮消费中所占的比重确实无法与其他餐饮消费模式相抗衡;

最后,对比去年中国餐饮业21.6%的实际增长率,美国2%以下的餐饮业预测增长率是十倍。但从快餐营业额增长的绝对数量来看,2400亿美元的快餐市场将增加48亿美元(约合390亿元人民币)。6543.8+0500亿人民币的中国快餐市场,实现了20%的增长,只增加了300亿人民币。简单算算,即使两国分别保持目前2%和20%的增长率,中国快餐业的市场规模至少还需要15~16年才能与美国相当。但理论上,中国快餐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保持20%的增长速度并不容易。因此,中国快餐市场要想在规模扩张上短时间内赶上美国,必须赢得跨越式发展。

总之,综合以上三个数字,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中国餐饮业人均消费水平与美国差距明显,餐饮市场远未开发,仍大有可为;中国餐饮业的快餐比例明显低于美国;中国快餐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而美国快餐业的增长相对平缓,甚至不够乐观。

数字100的研究人员认为,从这个粗略的画面中,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快餐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所以市场充分扩大,规模较大,相对稳定,但是增速在放缓;中国快餐业起步较晚,仍处于成长期,市场拓展不充分,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换句话说,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快餐业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甚至可以说难以相比。

第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

既然中美餐饮业发展阶段差距这么大,或者稍微小一点——中式快餐业,那么美国对其快餐市场的研究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吗?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当不同主体在发展阶段面对同一个市场信号时,就像两个离道路红绿灯距离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红绿灯信号时,反应过早和过晚都是不合适的。麦肯锡顾问的文章《快餐之战》是美国快餐业的一组红绿灯,那么这些灯是否也能指引中国的快餐业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组指标表明了什么方向。《快餐之战》这篇文章主要有以下结论:

1.从现在开始到2010,美国餐饮业发展缓慢,预计收入年增长率不到2%;

2.生鲜和用餐方便是最新顾客需求的两个方面,既抬高了快餐业的成本又相互矛盾;

3.餐饮业的增长有一半是在快餐业实现的,将主要集中在“快餐”,即中高档餐饮服务领域;

4.晚餐外用比例会大于早餐和午餐外用比例之和,晚餐时的消费远高于其他时间,餐饮业经营者应以晚餐为主;

5.在保证食品新鲜、品种丰富、服务快捷的基础上,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利润。不同类型的快餐企业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各有利弊,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点1的内容上面已经提到了,和国内的情况不一样;第二点可以说是反映了一些普遍的客观情况,在中国也是如此;关于第3点和第4点的结论,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数据。第五点所说的规模化经营,是基于前面的结论,主要针对快餐业。所以3、4、5这三个内容必须综合考虑,对“快餐”的概念进行辨析。《快餐之战》一文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从其分类和写法来看,快餐的定义似乎是比较宽泛的,即以更快的就餐服务为内容的餐饮。因此,它可以将快餐企业分为五类:快餐店、全服务餐厅、超市、快餐店和便利店。分类标准似乎更侧重于餐饮场所的分类,中间是服务模式的分类。这种理解显然不符合我们通常对快餐的概念。比如,如果把全服务餐厅也算在快餐里面,我们的餐厅大部分应该算是快餐企业。那么中国餐饮行业的人是如何认识快餐的呢?《确立现代快餐的概念,发展中国现代快餐》[iv]]一文认为,快餐是“可以方便快捷地食用的食物或饭菜”;“快餐有三层含义:a、是方便快捷的食物;b、具有快餐的特点;c、能够适应餐饮规模化发展的商业模式”;快餐有很多种,包括传统快餐、过渡快餐和现代快餐。此外,本文还认为现代快餐是许多现代科学条件所要求的。目前市面上的中式快餐只能称之为传统快餐或过渡快餐。它们不具备现代快餐包括“洋快餐”的特征,只能算作现代快餐支流中的小快餐。未来将大力发展现代快餐,现代快餐分为定位和移动两种。显然这两种定义是有区别的。

抛开快餐的定义,对于第3点和第4点提到的结论,由于缺乏实际的统计数据,笔者无法在此置评,但一般来说,假设快餐的定义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即排除那些普通餐馆),晚餐外用的比例应该不会高于早餐和午餐。就外出就餐比例而言,外出吃早餐的比例应该是最高的,上班族和普通家庭成员可能会选择外出吃早餐;午餐,大多是上班族;那么,在一天吃了两次“快餐”之后,恐怕这些上班族晚上大多还是会选择快餐。当然,这不仅是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也与中国快餐生产水平低有关。但是,如果所谓的“全服务餐厅”也包含在快餐里,那我们就看看晚上餐厅前排拥挤的餐厅和私家车吧。显然,第四个结论无疑适用于我国,但相应的建议已变得没有必要。中国的餐饮企业已经在晚餐上全力以赴。

另外,中国快餐业应该关心的内容,大概与美国有很大不同:在《快餐之战》一文中,美国类似的快餐企业,大部分都是分散的,规模不同,经营方式也不同。至少真正登陆美国的中国餐饮品牌,除了2003年的一篇报道[[v]]说东来顺已经在美国注册了商标,打算在国外特许经营之外,至今没有听说过;在中国快餐业,最大的竞争发生在“洋快餐”和“中式快餐”之间。正如《中国快餐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中引用的数据所述,“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国际快餐品牌企业在中国迅速扩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连锁店1200家,麦当劳超过600家,分别比2000年增加约800家和300家,平均每年新开门店200家和80家。年经营规模分别超过65,438+0,654,38+0亿元和60亿元,单店年营业额超过800万元,成为中国快餐餐饮行业。在上述数据中,仅肯德基和麦当劳就占整个快餐市场的654.38+050亿元,而其他快餐品牌,如必胜客、比格等日式快餐店、吉野家、面爱、星巴克等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品牌都没有计算在内,可见目前中式快餐的弱势局面。难怪《中国经营报》在2002年[[vi]]发表文章《西式快餐陷阱中国人》,称“从1987到2002年的15,中国快餐业发展迅速,市场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中西方、高档与低档快餐竞争并存的市场格局,但从数量和质量上看,

通过以上分析,数字100公司的研究人员得出的总体结论是:中美两国快餐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快餐的理解不同,餐饮消费状况不同,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同。所以《快餐大战》给美国快餐业展示的红绿灯,至少是给中国快餐业的指示(甚至可能不通过),可以研究一下思路。寻找中国餐饮业的出路,要从中国的现状出发,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规划。

第三,吸玉砖

面对“快餐之战”,既然得出了攻玉不可的结论,似乎有必要拿出自己的几块砖来试一试(这里采用中国人认同的快餐概念),为真正的美玉做铺垫:

1.客观冷静的看待国内餐饮消费市场。

餐饮市场规模能否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应该受到质疑。据悉,2004年,中国餐饮市场实现了14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中国人在14之前的购买力和消费模式确实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但在14之后的今天,中国人对“吃”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增长空间不会像14之前那么大,尽管有报道称,餐饮业预测2005-2006年全年营业额增长16%或16%。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快餐业的发展受到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制约,特别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下岗工人出现,使得餐饮消费在进一步普及的过程中遇到很大障碍;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肃贪、整顿吏治,餐饮生意营业额的主要来源——公款消费将逐渐下降;此外,普通人多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和外出就餐心理,造成了除了宴请之外,大部分人都在家里做饭吃饭的局面,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把饭全部搬到家庭之外。

2.中式快餐的成长空间在于提高质量和美誉度。

除了中国人几千年养成的用餐习惯,人们不热衷快餐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快餐生产的不信任,比如卫生、营养、食品原料质量等。目前国内食品行业频频爆出让消费者惊喜甚至愤怒的新闻,让人普遍对商家经营的食品产生怀疑。按照厚黑学的说法,稀缺者受益,即在一个普遍强调信誉的社会里,作恶者可以受益;但是当整个社会的信誉度相对较低的时候,忠诚者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那么,拿现在的餐饮行业来比较,就不准确了。谁能真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快餐,谁就赢得了最大的消费群体。

3.中国的餐饮业不需要被“洋快餐”的概念束缚,甚至分不清“快餐”和普通餐,只强调“消费者需要的餐饮”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洋快餐对健康的负面影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倡导回归简单的人越来越多,快餐的概念很可能会成为过眼云烟。比如意大利有“慢食团”,英国有“享受吃的乐趣”的说法。在最热衷快餐的美国,一些快餐店也在倡导“快餐要慢慢吃”[viii]]。所以,作为一个有着“不吃太快”传统的餐饮大国,发扬自己的传统,或许更容易踏上下一波餐饮行业改革。

中国餐饮业要“以牙还牙”,努力走出国门,在“家乡”与洋快餐竞争,在洋快餐的本土推广我们的饮食文化。

作为餐饮行业无数普通消费者中的一员,以及市场研究人员,数字100公司的研究人员对中国餐饮行业做出以上思考,以此来表达对国内餐饮行业发展的关注,也期待各方有识之士积极为中国餐饮行业的成长献计献策,早日迎来中国餐饮行业的美好未来。

中式快餐的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LinkMall.Cn 2008-08-12搜狐评论1。

-

据搜狐报道。最近首次进入广东的肯德基姊妹中餐品牌“东方小白”的口号“肯德基标准中餐”引发了业内对中式快餐的热议。据悉,“东方小白”产品品种繁多,但也声称将按照肯德基标准开店,目标是达到肯德基在中国的规模。

据了解,在目前的华南市场,很难找到既规范又多元化的中式快餐。真功夫、大家乐等标准化强的快餐被评为“品种少、口味单一”,面点王、味千等品类丰富的快餐则表现出发展受限于本土市场的劣势。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催生了快餐,中式快餐因其营养丰富、口味丰富而受到很多上班族的青睐。和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一样,越来越多环境好、质量稳定的中式快餐品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其中以在华南地区开到226家的真功夫最为成功。1994年正式开业的真功夫,在1997年开发了电脑控制蒸汽柜,保证快餐质量和口味的稳定性,首次解决了中式快餐标准化的问题。

然而,消费者不难发现,以蒸为特色的中式快餐虽然质量相对稳定,但在发挥中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明显不足。据功夫公司介绍,目前其所有单品共有44个品类。但除去零食、饮料等“附属”品类,真正的主食产品只有十余种。另外,因为真功夫的烹饪方法都是以“蒸”为代表,所以味道都比较清淡。

真功夫表示,这样的产品组合关系到公司全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起步于华南的真功夫,如今已将发展触角伸向华中、华北。大规模的跨区域发展使得原材料难以统一,区域口味需求多变。所以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浓缩到十几个蒸饭里。

除了功夫这种产品特征明显的中式快餐,目前华南市场也有一些产品丰富的中式快餐。其中,面点王和味千的菜单上有超过100个选项,在广州和深圳起步和发展的代表还有首都快餐和家旺快餐。虽然这两个本土快餐品牌的规模和发展规模都远不及全国发展的真正努力,但菜单项目也丰富到80?有100种,产品口味不限。蒸、煎、炸等烹饪方法都有。

而这些在本土市场遍地开花的中式快餐,无论从增速还是跨区域发展来看,都明显处于弱势状态。这些突出中式餐饮特色的中式快餐产品,在当地快餐市场很受欢迎。其中,首创和嘉旺分别在广州开设了40多家分店,在深圳开设了68家分店。但与此同时,他们在中国其他地区乃至周边市场的分布较为分散,有的甚至从未涉足过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受到抑制。

首都快餐相关负责人表示,2006年至2008年广州本土中式快餐之都有40多家,今年计划再开几家,这还不涉及其他区域市场。深圳有68家佳旺快餐店。除了在广州新开了一家分公司,其他区域市场的突破目前为零。

有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分析。表面上看,多元化中式快餐因原料难以统一而难以跨区域发展,实质上却是快餐标准化执行不到位的反映。“这种情况在中式快餐跨区域发展中很明显,但实际上无形中制约了品牌的本土化发展。”糕点大王的发言人坦言,“中式快餐目前还很难做到标准化和多样化两者兼顾。面点王产品线丰富,标准化控制难度相对较大,所以目前发展仅限于广州和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