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肇庆历史的重大事件
肇庆是岭南名县,历史悠久。早在南越国时期,洛越王安阳就曾在北方的凤溪(今封开境内)建都。赵佗击败安阳王后,在枫溪地区建立了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高要、肇庆市、高明及三水西、云浮东等地设高要郡,隶属苍梧郡。县城的名字来自中国的高要峡,因山势险峻,水齐腰高而得名。隋开帝九年(公元589年),建立端州,辖高要、段曦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郡,端州改为新安县。唐武德年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县,甘源元年(公元758年)改称端州。直到北宋三年(l101),惠宗登基前是段王,端州是他的“藏身之地”,于是在端州设立兴庆军。郑和三年(ll13),端州改为兴庆府;中和元年(1118),御书《肇庆府》亲自送给他,从此改名肇庆。肇庆一直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丁原七年(公元前l10),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为全国三十六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设立西江总督署,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六年(公元507年),升为大郡,广州都督驻高要,辖岭南13。在任西江太守、高要知府期间,曾在此招募李、辽兵,积蓄力量,后北伐侯景,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在广州时,总督署还掌管着高坛。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两广总督署由广西梧州迁至肇庆,清乾隆十一年(1746)迁至广州,历时182。1646年,朱由朗以肇庆府为宫,即位称帝,改名为李咏,在肇庆组织军民抵抗。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置道路,如巡昭罗路、巡昭阳路、巡广昭罗路等。大部分的道路和站台都位于肇庆。1912后,相继成立昭洛军政分署、昭阳洛镇守使司、西北军绥靖委员会行政公署,与肇庆平起平坐。1936年,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署成立,辖12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清、郁南、封开、怀集县。1995年,将云浮、罗定、郁南、新兴4个县级建制划出肇庆市管辖范围,成立云浮市。至此,肇庆下辖端州和鼎湖、高要和四会(县级)、广宁、德清、封开和怀集、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