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长征的600字左右。
长征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
长征,这种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向着无人能预知的光辉未来前进。
长征途中,没东西吃,就把骡马杀了;骡马没了,挖野菜,剥树皮,啃草根;野菜吃完了就用皮带煮...片段和场景深深印在脑海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金钩。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老班长为了不饿,不顾疲劳和饥饿,跑到一个小池塘里给几个伤员抓鱼,但是他一点都舍不得吃,最后因为饥饿而活活倒下。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深深打动了我:他牺牲是为了让伤员不挨饿。试想,如果当时有一把米,是的,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可能也不会被饿死。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同学不懂得珍惜食物。他们只是把饼干,馒头,面包和粥扔得到处都是,然后在家里捡回来...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5000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
古人还有一种“粒粒皆辛苦”的彻骨之感,从中我们应该明白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粮食从播种到收获,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其中包含了农民们的多少心血,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们的多少心血和汗水!你还有心把吃一口的馒头当泥扔,把吃一口的米饭当脏水泼吗?
同学们,多想想长征中的革命先烈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珍惜食物就是珍惜生命!
一只乌鸫飞下来,一次又一次地转过街角。当70年前的10月,四支红军会师时,中国* * *领导的这些红军战士,不仅谱写了长征这样一部伟大的史诗,更铸就了一座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长征精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明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同生共死,荣辱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方面是被国民党重兵包围,一方面是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供应的匮乏。正是这种精神,使得红军在没有基本生活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坚持行军作战,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无论是吃不上饭的牛郎,还是心系报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六旬的老同志,还是体弱多病的女战士,都凝聚成了这支红色队伍,受到了这种精神的鼓舞。正因为如此,血战湘江的红军战士在战友倒下后,像洪水一样得到了补充。正因如此,在雪域草原被饥饿和疲劳推向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遗骸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亡的沼泽,迎来生命的希望。
你将何去何从的悲壮故事,在长征的每一段都上演过,让老红军刻骨铭心。是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体验,是从生与死的考验中锤炼出来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红军官兵奋力拼搏的强大动力,是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从跟随红二方面军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到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出于各种初衷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红军精神上,那种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读长征的故事,会让人再一次认识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它的力量是无穷的。”
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长征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反映出党的灵魂、军队的灵魂和民族的灵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继承了井冈山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形成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添了新的丰富内涵。
今天,当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却不是万里晴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和红军长征一样,将是一次重山重水的长征,也将面临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在新世纪新阶段高举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的光芒,照耀我们开创长征红军那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