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总结感受
一学期一次的初中历史研讨班已经落下帷幕,但留下的探索和改革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没有一个模型是一成不变的,但总是正确的。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成为永恒的真理。回顾近年来我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确实令人振奋。前几年课改从教材入手,打乱了原有的教材结构。面对新教材,我们学习他们的新理念,思考我们的教学实践。经过摸索,我们大胆地重新整理了教材。比如宋维娟的《阿拉伯之旅》就是一门公开课,将分散在四节课中的关于阿拉伯的历史知识整合为一节课,便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看来,我们真的是在用课本,而不是在教课本。“没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两年来,我们在探索中提出了“生活化课堂”的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课堂宗旨,将改革指向了教学的核心——课堂。威海九中“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潜力。威海历史优质课堂上,各位老师各显神通。在课堂设计、课堂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我们不难发现“源于生活,成就生活,成就生活”理念的渗透。10 6月14日,我们初中历史研讨课的三节研讨课把“生活化”课堂推向了高潮,尤其是苗老师的课。真的是生命的燃烧,学生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人。我们已经从填鸭式、填鸭式的老师教学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式指导,自主学习不再是一句空话。课堂改革不是改革的终结。紧接着课堂改革,我们的历史课堂改革正在走向听课评课领域。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于老师首次提出使用“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听课评课,使我市100多名历史教师分成四组参与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笼统评价班级的形式,注重具体的观察点。这种从学生、老师、课程、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对班级的评价,真的是全面无缝。首先,我们可以用这个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比如在“学生学习维度表”的听力部分,用这个表记录下来之后,我们就可以统计出哪些学生听课不认真,哪些学生说话不积极,然后就可以提供给授课老师进行改进。其次,这张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如《教师教学维度表》,明确了教师应该观察的观察点,比如环节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吗?解释是否清晰有效?板书对学生有帮助吗?等一下。学完这个表,老师备课的时候要把这些考虑进去。“课堂观察量表”涉及68个观测点。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考虑到,那么我们的课堂就近乎完美了。另外,我们通常会忽略很多东西。通过对形式的学习,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课堂文化,这是我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会想到的。《课堂文化维度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认识了自己的课堂。最后,“课堂观察量表”还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规模覆盖68个观测点,一个人单枪匹马做不到,需要集体分工合作。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提高校本教研水平,最终促进教师的成长,形成团结协作的教研组文化。相信在听课评课方式上的探索和改革,一定会把我们历史学科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另外,在使用“课堂观察量表”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疑惑。比如很多观测点是重叠的,有些观测点可能不涉及某一类。如果观察尺度能够简化,使用起来可能会更有效。对于定量评价的观测点,如果能给出相应的参考数据,会更有利于我们使用。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课堂观察量表”会更加完善和实用。改革能掀起一股浪潮,起着关键作用。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共同发展的精神令人感动。我相信这种精神会激励和带领我们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