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苏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随着中考的到来,学生们有必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尤其是历史知识。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中考苏教版的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苏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1,国三师:

(1)春秋战国时期。②三国、东晋、南北朝。(3)五代、辽、宋、夏、金、蒙古并存。

2.几个主要的统一王朝: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汉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3)西晋的短期统一。(4)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趋于繁荣稳定。

(5)元明清(前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时期。

3、理解:

(1)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局面的时间比统一时期短得多,而且即使在分裂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也没有停止,分裂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不以少数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历史上实现统一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打下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和国际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保证。

第二,古代民族关系

1,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1)北:反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2)南方:派兵统一东南、岭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3)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韩:(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解和交流。(2)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归中央管辖。

(3)丝绸之路打通了陆上和海上。

2.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3.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西南:吐蕃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深藏不露,双方“和为一家”。

4.宋元时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实行行省制。

蒙古、契丹、女真南下中原,逐渐融合。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

5.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1)西藏:建立册封制度,1727任命驻藏大臣。(2)新疆:平定大、小、卓叛乱,设伊犁。

中考苏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二

一、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1,四大发明

造纸:最早的用麻制成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称为“蔡侯纸”。

印刷:隋唐雕版印刷: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毕升发明泥活字。

火药:唐中期有配方记载,唐末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传入欧洲。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导航仪器是战国时期制造的,北宋时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传入欧洲,为开辟新的海上航线创造了条件。

2.想

(1)春秋时期:①孔子:儒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以德治国”。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塾,注重“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2)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两面可以互相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

战国:“百家争鸣”(原因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春秋无义之战”,主张“仁政”治国。他还提倡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主张改革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议,深得秦国君主赞赏。

3.历史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中国第一部传记通史。

《子同治简》:北宋司马光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文学

屈原:被世维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离骚》。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窦娥元稹明清小说:四大古典小说。

5.写作和书法

人物的演变:

甲骨文中的商朝(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金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铭文”。《大篆》西周晚期

秦始皇统一的小篆是国家标准文字;后来普及了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书法: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被后人称为“书圣”。

6.医学

扁鹊的“四诊”一直为中医所用。

华佗(东汉)做出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创举。他还编了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东汉)被后世佛称为“医圣”。

7.天文学和数学

张衡(东汉)发明的地动仪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祖冲之(南朝)在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了近千年。

8.艺术

音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度。

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

艺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9、科技著作

(1)《齐·姚敏书》:北朝贾思勰所作。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本草纲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总结性药学巨著。

(3)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宋·《天工开物》一书,总结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

(4)明末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引进了欧洲水利技术著作《农业行政大全》。

中考苏教版历史知识点汇总三

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56.38+00?1860.10,北京条约的签订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甲午战争:1894?1895,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中国);

①1931?1937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1年,日本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第二,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分类。

1,割地:

(1)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据香港岛。(2)俄国通过《爱昏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去了654.38+0.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3)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切断了台湾省和澎湖列岛。

2.赔偿

①《南京条约》支付21万元;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支付白银4.5亿两。

3.开放贸易港口

①《南京条约》规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夺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获得开厂特权。

(3)《辛丑条约》:列强全面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

5.具有突出特点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失去关税主权。(2)《爱昏条约》:割让土地最多(60多万平方公里)。

(3)《马关条约》:开厂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输出特点。

4《辛丑条约》:赔偿最多;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三,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1,抢了北京两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1860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焚烧。

(2)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国联军于1900占领北京,烧杀抢掠。

2.镇压中国的人民革命;

(1)成立“洋枪队”(墙),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3.制造大屠杀:

(1)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1894年的旅顺大屠杀;

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1937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件:1931年和9年?十八号事变(沈阳);1937(北京卢沟桥)七七事变;1937 8?3·13事件。

第四,人民的反抗

1,人民的斗争

(1)从1851到1864,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②从1899到1900,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3)1931年和9年?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林则徐和虎门销毁鸦片表明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3)边疆危机:左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之战,邓世昌英勇作战,随船沉没。(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Xi安事变(6)1937年,卢沟桥守军(第29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7)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英勇抗击日军。(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9)自8月1940日起,八路军展开了彭指挥的百团大战。

3.学生体育

1919,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考苏教版历史知识点汇总四

现代中国人的探索。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学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政外交艰难。②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等。

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主张(口号):向外国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技能(自强不息,谋求财富)。

⑤洋务活动:建立军事工业;建立民用工业;为海军做准备;建立新的学校。

⑥破产: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⑦失败原因: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基础。

⑧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2、改革(资产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在公交车上写信(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建立强大的社会(标志着维新运动政治团体的形成)、颁布“定国圣旨”(维新运动的开始)、1898年政变(维新运动的失败)。

⑤失败原因:脱离了群众和资产阶级的弱点⑤意义和启示:对社会起到了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爱国进步的作用。但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和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3)鼓吹:以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革命活动:成立钟惺协会;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盟约法”。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失败原因:主体性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计划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4.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意识形态(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思想的尖锐冲突)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提出: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④启动标志:1915。

⑤内容:前期:四主张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⑥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不同阶级和阶层提出救国的计划和主张。

1,地主阶级

(1)新思潮的萌芽

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册》中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魏源认为,只有效法西方,实行改革,才能救国。张謇提出“实业救国”。

(2)地主阶级的西化

以易信、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自强”、“求富”向西方学习,维护了清朝,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改革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对专制(维护清朝),主张西学提倡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提出三民主义主张,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三)资产阶级激进派

提倡民主和科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冲击了封建思想道德文化,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3、农民阶级

(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抗击外来侵略(八国联军)

第三,总结了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受: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历史。它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奋斗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 *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