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瓷器的历史有多长?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了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生产。清雍正七年(1729),醴陵开始烧粗瓷。清末民初,醴陵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让醴陵名扬天下的釉下彩瓷器,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1904期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和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温君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结合醴陵的技术优势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方考察。在醴陵,提出了“建校办公司”的思路,大力振兴醴陵瓷业。得到了湖南政府的大力支持。当时,湖南官瓷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器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总经理,温君铎任校监。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启了醴陵从粗瓷生产到细瓷发展的新时代。醴陵独特的釉下彩瓷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用自制的釉下颜料,用双钩分水填色的国画和“三烧”的方法,制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瓷质细腻,绘画精美,清新淡雅,风格独特,釉下五彩缤纷,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了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从1909到1911,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加了武汉劝导会、南阳劝导会、都郎国际大赛,接连获得金牌。醴陵瓷器开始在中国扬名,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是当时醴陵瓷获得的好评价。